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和法国的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外科治疗、肿瘤放射治疗、肿瘤内科治疗、肿瘤病理诊断、肿瘤放射诊断领域的15位专家,就患者在应用靶向药物过程中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的机理;根治性手术后的GIST患者术后辅助应用靶向药物的疗程;转移和复发的GIST患者是否还需要进行手术干预;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和肿瘤的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GIST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肿瘤的大小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与会的中外专家经过两天的讨论,畅谈了各自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在诊断、治疗中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并有效推动了国内对GIST的研究。
GIST是恶性肿瘤的一种,不同于常见的“胃癌”或“肠癌”,是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软组织肿瘤,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3%。很长一段时间对GIST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并不明确,直到1998年有学者在《Science》杂志上指出GIST肿瘤是由于某些基因突变,如c-kit,PDGFRα基因等,使得细胞获得某些异常的功能,导致某些蛋白,如CD117的表达,才对GIST的发病机理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掀起了研究GIST的第一个高峰。
既往认为GIST有良恶性之分,但随着对该病的不断认识发现GIST没有真正良性的,而是一类具有不同恶性潜能的肿瘤。评判其恶性潜能的因素很多,目前较公认的是综合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计数将其分级。值得提醒的事,即使是非常小的或/和核分裂像极少的肿瘤也可以发生转移,因此要获得更好的疗效就必须对所有的GIST病人作长期跟踪随访。
GIST的发病男女相当,发病高峰年龄55~65岁。肿瘤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原发于胃的多见,其次为小肠,食管和结直肠。肿瘤较小时多无症状,有些患者常在体检、钡餐、胃镜检查或其他手术时偶尔发现。当肿瘤增大可出现某些临床症状,例如位于食管者可有吞咽困难;位于胃者可有上腹部不适或上消化道出血;位于十二指肠者经常伴有梗阻性黄疸;位于肠道者可有腹痛、腹块、梗阻、便血或穿孔等。有些患者在首诊时就伴有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网膜、肠系膜和腹壁等,淋巴结转移少见。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中,只有手术对GIST有效,GIST对常规放化疗均不敏感。手术不仅是GIST的首选治疗,同时也是明确诊断的手段。完全彻底的根治性手术依然是原发性GIST的首选方法,大约70%~90%的原发无转移的GIST能够实行根治性手术。能否实行根治性手术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根治性切除后GIST患者5年存活率为35%~65%,不完全切除者仅为20%,而无法手术的GIST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为15~20个月。对于由于肿瘤侵犯多个脏器或者播散难以根治性切除者,可采用姑息性手术或活检术,以达到减瘤和获得肿瘤组织明确病理诊断的目的。但是即使接受根治性手术者仍有高达40%~90%的复发率,中位复发时间为20~25个月。虽然GIST腹腔复发的单个病灶或多个孤立性病灶仍有手术机会,但是,多数复发肿瘤切除后均会再次复发,且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只有15~20个月。因而在有效的药物治疗出现以前,对复发和转移的GIST无很好的治疗方法。
随着对药物开发及临床医师对GIST研究的深入,发现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可有效控制GIST。自从伊马替尼应用于GIST治疗以来,无法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已从1.5年提高为5年以上,给GIST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据全国GIST多家中心研究合作组负责人、我院腹部外科主任师英强教授介绍:自2003年起,我院腹部外科就率先研究GIST手术及分子靶向治疗,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多例患者,总的五年生存率为46.5%,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GIST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约为17个月,160多例晚期GIST患者接受了靶向治疗,其2年总的生存时间已达到了76%。
同时,GIST全国多中心研究组也已成立,该中心由全国28家三甲医院组成,共同开展相关研究。相信通过大量的研究,能进一步明确GIST治疗的有效方法,诸如:对于转移和复发的GIST患者究竟是否需要采用手术干预,还是不手术单纯使用靶向治疗?国内专家希望若干年后,得出中国人的具体数据,指导临床。另外,对于无法根治的局部进展的GIST患者,术前应用靶向治疗是否可以提高患者的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率。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基础研究和大量临床研究的开展,患者的积极配合,肿瘤专家的努力下,GIST患者会有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