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邵志敏教授课题组发现预测乳腺癌化疗疗效新标志物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16日 点击数量:17936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乳腺癌耐药基因组学课题组历时3年半攻关,发现部分乳腺癌在紫杉醇化疗过程中富集TEKT4基因变异从而产生对化疗的抵抗,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TEKT4变异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预测乳腺癌患者对紫杉醇化疗的敏感性。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同期的新闻发布会评论认为“邵教授的研究为临床上遴选耐紫杉类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和采取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线索”。
    乳腺癌在中国大中城市已连续20年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化疗目前仍是广大乳腺癌患者的主要系统治疗方式。紫杉类药物作为乳腺癌化疗的“基石”,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成为应用最多的化疗药;与此同时,紫杉类药物的耐药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报道,紫杉类药物一线治疗的有效率仅为50%,二线、三线治疗的有效率更是低至20-30%;半数患者忍受了紫杉醇化疗的毒副反应却不能从中获益,以至于不少患者“闻化疗色变”。因此,较之传统的“一刀切”化疗模式,人们迫切地需要了解乳腺癌细胞对紫杉醇及同类药物耐药性的形成机制,以便于甄别真正能够从紫杉醇化疗中获益的患者以开展个体化治疗。
    邵志敏教授课题组结合自身临床和基础研究优势,运用深度测序技术,通过比较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发现化疗后癌组织中富集TEKT4基因变异。TEKT4作为微管稳定蛋白的编码基因,其变异可能影响乳腺癌对于抗微管药物的敏感性。之后,在临床标本、动物模型、细胞及分子等多个层面上,课题组系统论证了TEKT4变异通过降低微管稳定性进而抵抗紫杉醇的微管稳定作用,最终引起乳腺癌对紫杉醇化疗抵抗。本研究阐释了乳腺癌耐紫杉醇化疗的全新机制。同时,TEKT4基因有望成为临床上筛选对紫杉醇化疗敏感的乳腺癌患者的标志物,使得化疗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邵志敏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以提高中国乳腺癌患者早期诊断率和远期生存率为根本目标,搭建了国内一流的乳腺癌防治研究平台,开展深入的临床与转化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不仅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还积极将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成果写入《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和规范》,在全国29省市85家以上单位推广,全国逾15万名患者接受了规范诊疗而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