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新技术,生物剂量翻一番
患者治疗周期从46天缩短至一周
随着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作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利器——放疗也将在治疗领域更多地运用放疗新技术,融入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以达到个体化、最优化的治疗效果。为此,2011年6月17日~19日,第七届全国肿瘤放疗及综合治疗会议暨第二届东部肿瘤放疗协作组(EROG)会议在我院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科分会主办,我院承办。来自全国的300余位放疗专家,围绕“放射治疗新技术时代多学科综合治疗背景下的个体化治疗”的会议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地交流和探讨。蒋国梁教授、郭小毛院长到会并致辞。两个学会的前任和现任主委于金明、李晔雄、卢泰详与会并发言。同时全国著名放疗专家刘泰福、殷蔚伯、赵森、余子豪、何少琴、徐国镇、胡逸民、许伯寿等出席本次大会。
围绕本次会议核心内容,国内外著名放疗专家就相关肿瘤临床治疗个体化的专题作了相关发言。同时,数名专家就各个病种在放疗新技术下所开展的一些个体化治疗心得与体会,和前来与会的300余位听者进行了分享。与会的专家纷纷指出,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诊疗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两大主题。分子生物学、影像医学、以及放疗技术等的进步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的发展为制定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策略服务是亟需不断探索和研究的。
据了解,我院放疗科始终致力于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展。早在2007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便在全国较早地开展立体定向放疗新技术。放疗科傅小龙教授介绍,此项新技术的成功开展,给那些患有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捎去了一个福音。过去,患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往往由于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容易出现并发症等情况未能实施手术治疗。但在肿瘤医院多学科协作组的平台上,病患将会在第一时间转到放疗科,接受立体定向放疗技术的治疗。相比过去传统的放疗技术,立体定向放疗技术的应用能使这批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大大提高,从过去的10%左右跃升至60%,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
目前放疗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患者能够单次接受的放疗剂量明显增大,正常组织也能最大程度上得到保护。对此,我院放疗科徐志勇医师形象地描述道,如果以病灶作为“靶点”,射线为光源,其治疗时所覆盖的区域为靶区,那么现在的新技术使得放疗时靶向的位置无限缩小,几乎接近靶点,这样一来患者所接受到的单次放射剂量将明显提高,周围脏器也将避免受到损伤,治疗周期也能大大缩短。以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为例,过去患者治疗每次只能接受2GY,需要完成25次~30次,历时46天左右,花费近3万元,接受到的生物剂量为60EGY。而采用立体定向放疗新技术后,患者只需照射四次,单次剂量能够达到12.5GY,生物剂量将提高至112GY,一般患者只需住院一周,便能完成治疗,体现了疗效快,时间短等诸多优势。
此外,放疗科蒋国梁教授介绍,我院从去年起,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胰腺癌术中放疗新技术。此项放疗技术,即是在多学科专家的分工协作下,运用最新的放疗技术,给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的成功实践。据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已经相继在妇科肿瘤、乳腺肿瘤、软组织肉瘤等领域开展此项技术。
据了解,第一届东部肿瘤放疗协作组(EROG)会议于2009年12月3日~5日在沪首次举行。该协作组在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汇集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放射治疗同道,共同致力于提高整体放疗水平。我院放疗科傅小龙教授表示,协作组已经在肺癌、鼻咽癌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多项临床多中心的研究课题,起到了“互通、合作、促进”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