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领康沙龙”周末在沪成立 我院成立第八个患者康复沙龙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04日 点击数量:3680次

      2011年9月4日,我院第八个患者康复沙龙——领康沙龙在我院三号楼大报告厅正式成立。我院党委书记李端树与会致词,并和淋巴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洪小南教授一同为“领康沙龙”揭牌。淋巴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中的潘自强、曹军宁、平波等医生纷纷与会。

         

      李端树书记在致词中表示,医院从2003年起致力于肿瘤患者的康复指导,从最初的妍康沙龙到如今的前康沙龙、晨光沙龙、蒲公英中医俱乐部等七个患者康复沙龙,他们并通过病友交流、义诊咨询、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使许多患者重拾生活信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享受生活。
     他说,今年恰逢我院建院八十周年,领康沙龙今天的成立是一个重要的开端,相信在我院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在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参与下,我院的淋巴瘤患者一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同样两位淋巴瘤患者,一位经过精心治疗后,不但可以维持较长的生命,甚至重回工作岗位;另一位则在半年后不幸去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洪小南教授解释,“患者随访期间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与患者生存质量、生存率有很大关系。为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今年世界“淋巴瘤日”来临之际,成立医院第八个患者康复沙龙——领康沙龙,旨在更好地普及淋巴瘤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抗癌能力”。
       据最新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淋巴瘤的发生率正呈现上升趋势。目前,上海淋巴瘤的发病率率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约为10万分之10~11人。洪小南教授指出,经过多年规范化的诊治,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15%达到目前的60%。为了更好地倡导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治,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沙龙将本着“关爱健康,互帮互助,促进康复”的宗旨,依托淋巴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病理科在淋巴瘤亚专科领先的诊断水平,以及放疗和化疗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专业的角度给淋巴瘤患者以支持、引导和帮助。同时建立一个医患之间、患患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从而积极地促进患者康复。

         

      据了解,作为医院第八个成立的患者康复沙龙,领康沙龙将在多个平台,多个层面进行康复指导活动,并计划从十个方面开展沙龙的各项工作:1.每季度举办淋巴瘤讲堂;2.针对上海患者,沙龙拟在每个行政区招募1~2名患者作为主要负责人,并给予淋巴瘤的相关知识培训,让患者具体负责联系所在区的淋巴瘤患者,收集患者关于疾病相关的问题,传递给淋巴瘤专家,并将解决方案反馈给其他患者;3.沙龙将定期组织康复病人给其他患者进行经验交流会;4.针对不同淋巴瘤种类,每年举办小型讲座、少见淋巴瘤讲座专场、心理疏导专场和化疗毒副作用应对专场等;5.定期举办各类大型义诊活动,及时解决患者疑难问题;6.对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7.编印淋巴瘤的相关知识手册、康复日记手册,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淋巴瘤的科学知识普及工作;8.建立领康沙龙专用网站,条件成熟可以建立网络论坛:扩大专业教育面,使更多的院外患者也能得到正确的信息支持;9.定期组织“病房探视组”志愿者到病房探视新病员,介绍自己康复过程,以此鼓励新病员战胜病魔的信心;10.组织和接待国内外相应团体的参观和互访活动。

      洪小南教授对沙龙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她表示,随着人文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患者对于医院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诊断和治疗,从他们个体而言,除了药物治疗外,他们需要得到更多正确的康复指导讯息和心理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肿瘤治疗与康复的最佳整合模式,进一步满足患者需要,共同致力于肿瘤患者的康复,使患者不仅活得长,更活得有尊严。

      会上肿瘤内科副主任郭晔副教授表示,领康沙龙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希望今后沙龙的发展能够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关心和参与。并就下阶段的活动做了相关预告。

                         

      揭牌仪式后,来自我院病理科的平波医师从病理学的专业方向,向与会的患者和家属普及了淋巴瘤病理诊断的相关知识。化疗科的刘晓健医师则作了《规范化疗及毒副反应防范》的科普讲座。两位医师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深受200余位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据悉,2003年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办的妍康沙龙成立后,在八年的时间里相继成立了晨光沙龙、前康沙龙、蒲公英中医俱乐部、吉康沙龙等七个患者康复沙龙。这些沙龙依托各个多学科综合诊断团队的专业优势,在义诊咨询、网上答疑、科普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另外,妍康沙龙通过培训乳腺癌患者志愿者,促进提高志愿者的关怀和照顾能力;探讨乳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的内容、方式、组织形式,从而呼吁社会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