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德国科学基金会)资助,我院与德国萨尔大学医学中心共同主办的“2011年中德胰腺癌及肿瘤免疫学基础研究学术研讨会”日前于我院成功举行。我院胰腺肝胆外科主任虞先濬主持大会开幕式,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陈乐生教授、上海市科委副巡视员施强华教授、我院郭小毛院长、萨尔大学医学院Norbert Graf教授以及我院胰腺肝胆外科名誉主任倪泉兴教授与会并致辞。
据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我院胰腺肝胆外科名誉主任、胰腺肝胆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倪泉兴教授介绍,我国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如上海市2000年已达10.0/10万,较20年前增加了1.5倍,日前每年仍以2%的增长速度出现新发病例。
伴随着日益增长的发病率,胰腺癌也因其早期发现困难,肿瘤转移发生早,手术切除率低,治疗效果很差被称为“癌中之王”。“目前临床上胰腺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5%左右。据统计,来院就诊的患者中不足20%的患者能够进行手术治疗。据国外报道经过规范的、安全的、彻底的手术治疗,有望取得良好疗效,有的5年生存率甚至能够达到40%。”倪泉兴教授说“尽可能多的发现早期可以手术的患者,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长的生存时间。”
为此,作为本次大会中方承办单位我院胰腺肝胆外科邀请了德国萨尔大学医学中心、德国海德堡癌症研究所、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等15位胰腺肿瘤及肿瘤免疫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教授,为大家呈现了胰腺肿瘤免疫学最新、最前沿的研究学术成果。
胰腺是人体腹膜后位器官,被胃和横结肠所遮盖。通常的B超检查由于受气体反射干扰,很难探查到直径较小的胰腺肿瘤。而经CT发现的胰腺肿瘤,大多直径也在2公分以上,小于1公分的肿瘤也很难早期发现。倪泉兴教授表示,在早期诊断中现有的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A50,CA22,CA724,CEA,AFP并不是胰腺癌检出的早期指标。为此,各专家共同讨论旨在发现通过血液等检查,寻找到有效的与胰腺癌相关联的免疫学生物标记,通过尽早发现胰腺肿瘤的“蛛丝马迹”,检出胰腺癌。
通过本次会议,中外专家已达成共识,攻克胰腺癌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参与,需要不同学科对肿瘤学专业的共同认识,更需要各学科间的团结协作,使肿瘤治疗从单一治疗到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倪泉兴教授说,规范的外科根治性手术仍然是综合治疗中最重要的部分,尤其对可切除的肿瘤更是如此。在临床根治实体癌肿后,可以减少免疫抑制性细胞的功能,增强肿瘤效应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可以改善机体免疫状态。需要指出的是,单纯手术治疗并不能消灭已逃逸播散的癌细胞,在此基础上辅以化疗、放疗和各种生物治疗和免疫支持治疗等其它手段将有助减少复发和转移,有助于提高胰腺癌的整体治疗水平。据悉,将免疫治疗引入综合治疗,凭借其毒性小,针对性、靶向性强的特点,将在治疗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院胰腺肝胆外科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胰腺肿瘤专科化发展,是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在胰腺癌综合诊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相继开展了胰腺癌综合治疗、胰腺癌淋巴及肝脏转移特性、分子生物学机制等一系列研究,在胰腺癌纳米缓释药物、基因表达谱分析、转基因治疗和蛋白质组学早期诊断研究方面的探索与国际同步,体现了国内胰腺肿瘤专业研究的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