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 推进宁波病理事业新发展

发布日期:2012年01月12日 点击数量:5611次

 

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 推进宁波病理事业新发展

——全国首家区域化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在宁波启动运行

 

 201217,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庆典。我院郭小毛院长到会讲话。卫生部医管司张宗久司长、浙江省卫生厅杨敬厅长、上海市发改委/医改办副主任沈晓初、宁波市政府成岳冲副市长、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瞿介明、北京协和医院病理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彤华、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来茂德教授、宁波市卫生局张乐鸣局长与会并致辞。

 

  

  与会的领导还有: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仁元、卫生部医管司处长高光明、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马伟杭、浙江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来茂德、四川大学副校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步宏、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副会长陈杰、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主任、中华病理学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务委员郑杰。我院李端树书记、闵行分院院长孙斌、院办主任、病理科全体医务人员以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参会交流。

   

会上,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病理科主任杜祥教授回顾了中心从筹建到试运转以来的各项工作情况。他表示,中心的成功建立和运转,标志着全国首家规模化、数字化、集约化的区域性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正式启动。这将全面提升宁波市临床病理的诊断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

会后,领导们为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并参观了过渡时期的宁波病理诊断中心的现场工作情况。

据悉,新的宁波病理诊断中心大楼将在2013年落成启用,整个中心根据按照现代病理诊断工作流程设计建造,总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届时,建成后的病理诊断中心大楼硬件设施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新闻链接

一、中心设置背景

宁波市目前能独立开展病理诊断工作的医院共有29家,其中市级医院6家,县级医院23家。这29家医院2010年开展手术例数共19.576万,外科出院人次17.487万,开展病理检查例数17.850万。随着医学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宁波市病理学科发展遇到瓶颈,难以满足临床需要。

检测资源投入重复低效。由于医院等级不同和手术数量差异,各医院病理科工作量和业务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且各医院现有的基本诊断和技术专业仪器设备及计划添置的新型大设备存在较大的重复性,加之与病理相关的免疫组化试剂、分子病理试剂等有保质期,分散订购使用则难免造成过期浪费等因素,均不利于病理检查成本的控制。

专业人员配置明显不足。截止到2010  月,全市从事病理的工作人员183人,其中诊断医师105人,技术人员70人,其他人员8人;技术职称分别为正高7人,副高30人,中级49人,初级97人。市级6家医院病理科工作人员65人,其中诊断医师33人,技术人员28人,其他人员4人;技术职称分别为正高4人,副高12人,中级21人,初级28人。按卫生部《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规定的“医师每百张病12人配备”的标准,均未能达到要求。有的病理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甚至由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难以适应现代病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业务范围局限,流程缺乏科学统一。受设备、技术、人员等因素限制,大部分医院的病理诊断主要采用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相结合的模式,其中,免疫组化技术开展的项目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病理诊断所需的免疫组化项目以及极少量与临床预后相关指标的检测。分子病理技术在大部分医院还未建立。因此,相当部分的标本需要送上海、杭州等进一步会诊,或依靠定期请外地病理专家来甬会诊、把关。同时,市内几家主要医院的病理科均存在着空间布局及操作流程不合理的问题,加上所应用的软件系统不同,导致宁波市的病理报告格式五花八门。宁波市临床病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已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二、中心组建、运行和管理

2009年上半年,经过对市域范围内病理学科建设发展状况的全面深入调研,宁波市卫生局提出整合全市医疗机构现有的病理科资源,在宁波建立区域性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经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洽谈,中心将引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高水平的研究和管理队伍,先进的病理诊断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宁波市临床病理的诊断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

200912月,中心获得省卫生厅机构设置许可,中心第一名称: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第二名称:上海市肿瘤医院宁波病理中心。20104月,经宁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核定为宁波市卫生局直属的公益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心主要职能:负责宁波市级医疗机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指导全市临床病理诊断业务;开展全市临床病理相关业务培训以及接受各县市区和宁波周边地区医疗机构的病理外包业务等。

20113月,市卫生局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进行病理信息化管理流程的临床应用,全面检验病理管理系统的性能。20116月,宁波市第一医院病理科首家迁入病理中心,在实践中对病理标本采集、物流运送、中心接收等重要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20117月,其他5家医院分批迁入中心,中心开始全面开展工作。

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成立后,与各市级医院签订病理诊断服务合同。同时,各家医院作为诊断中心的分中心,继续承担病理冰冻切片工作,除此之外的常规病理、会诊、各项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检测等项目由中心统一完成,各家医院和中心之间的标本输送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承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负责中心的管理与运行,中心主任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病理科主任杜祥担任。另外,宁波市卫生局任命一名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工作,负责与市级医院及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工作。

市财政参照对市级医院补助政策对中心实行定项补助。中心在经济上为独立核算单位,按《医院财务制度》有关规定,进行运作管理。

中心列入医保定点单位,未签约医疗单位需要中心提供诊断服务的,按省定收费标准收取费用。

 

三、中心地址、人员和设备情况

选址与用房:在原宁波市康宁医院孔浦门诊楼地块,按照现代病理诊断工作流程设计建造宁波市病理诊断中心大楼。新大楼总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预计2013年投入使用。建成后的病理诊断中心大楼硬件设施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设期间,暂借用原宁波市保黎医院(该医院已与宁波市第二医院整合)住院大楼进行运行。

人员关系:将市级三甲医院病理专业人员合并后进入中心,人员编制、事业身份及待遇保持不变,由中心统一管理。为促进中心事业发展,经编委同意,中心增设一定事业编制,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招聘)。

基本仪器设备配备:除6家医院原有设备外,根据中心发展需要,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采购先进的病理设备,支持中心在硬件设施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中心运作的初步成效

在新医改推进的第三年,全国首个区域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在宁波成立。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数字化发展思路,实现了区域内最好的病理诊断技术人员与设备的整合与统筹。这项全国首创的改革举措在推行中,面临诸多新难题,如来自六家医院的工作人员之间的磨合、新的工作流程的完善、中心与医院的无缝合作等。针对这些困难,市卫生局深入调研,召开多次筹建领导小组座谈讨论和现场会,集思广益,在实践中寻求新举措,破解新难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高度重视和支持此项改革,克服自身医疗资源紧缺的困难,派出主要管理和技术骨干支援中心,全面负责中心的管理和运行经多方努力,中心运行四个月来,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组织病理出报告时间平均4.74天,内镜小标本等出报告时间平均2.45天,冰冻快切出报告时间30分钟内。总体诊断水平较整合前有明显提高

宁波市组建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目的是通过对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资源统筹,整合盘活医疗卫生资源存量;同时引入服务外包的新理念,提高公共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率,全面提升存量医疗资源的运作效率。从初步实践来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五、创新与亮点

运行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资源的整合不仅提高了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更使专业技术力量得到了有效集中。在此基础上,中心创新采取统一管理、分工合作的运行模式。在内部实行三级阅片制度,由低年资医师负责病理标本取材和初诊,高年资医师负责复诊和疑难杂症会诊。在外部合作上,采取中心—分中心合作模式,由分中心负责医院快速冰冻切片、常规病理标本接收和病理报告发放等,人员纳入中心统一管理。各医院和中心之间的标本输送则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承担。

信息系统的运用,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流程。通过市卫生局内部光纤专网,建成中心与医院统一的病理管理网络,实现了病理检查全程信息化管理,包括:标本接收、取材、制片、诊断、报告打印等全流程的网络系统操作和查询,诊断报告的实时共享等,有效缩短了病理报告时间,也为下一步实现病理报告的自助查询、打印奠定了基础

在病理标本管理上,应用物联网概念,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病理标本与互联网连接后,在医院和病理中心间进行标本和有关病理信息的交换和通信,实现了病理标本的全程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这项技术的应用在国际病理界尚属首例。

同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数字病理切片系统”。该系统将现代医学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有机整合,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信息综合一体化的平台体系,实现了现代病理医学信息的存储、传输、查询、对比、浏览,以及中心专家资源、教育资源、科研资源的网络共享,将大大推动全市病理学科发展水平。

诊断方式多元化,进一步提升我市临床病理诊断水平。中心成立后,依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强劲的技术支持,开展免疫组化检测新项目,使免疫组化为临床病理诊断提供坚实基础,为科研工作提供重要手段。同时,也将开展运用于诊断病理和靶向治疗的分子病理检测等项目,包括与临床靶向治疗密切相关的Her2/neuFISH检测(与赫塞汀靶向治疗相关)、C-kit基因突变的检测(与格列为靶向治疗相关)、K-ras基因突变检测(与西妥昔单抗的靶向治疗相关)等等,并建立原位杂交、FISHPCRDNA 测序等技术,为宁波地区的临床病理诊断和研究服务。上述免疫组化项目的扩充以及分子病理技术的开展将全面提升宁波的临床病理诊断水平。

专业的细化和亚专科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宁波市临床病理学科发展。中心将借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开展专科病理诊断模式的经验,建立若干个专科病理组,培养一批专科病理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病理发展的需要,推动宁波地区的整体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心在细胞诊断方面成果已显现,开展了胸腹水细胞蜡块,在形态学无法确定或有疑问的情况下,结合免疫组化进行诊断,特别是胸水这一块,基本可以明确诊断。同时,中心还将开展纤支镜细胞蜡块、肿块针吸细胞蜡块和宫颈细胞蜡块等:纤支镜液积细胞制片结合细胞蜡块做免疫组化,有资料报告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率;肿块针吸中的淋巴结穿刺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基本上可以区分炎症、癌转移来源和淋巴瘤等,对部分的淋巴瘤可以明确类型诊断等;宫颈细胞蜡块结合分子病理技术,进行HPV的高低危检测,对宫颈是否锥切有指导意义等。

同时,进一步完善质控、教学、交流合作和外出培训等制度。建立内网质控,在国内首创运用计算机质控软件,对每张片子的制片质量和诊断结果进行考核。每天下午由上海专家带领接受市内外疑难片会诊,定期开展全大市读片活动;每周两次上海专家现场授课,分中心人员通过光纤内网实现同步网上视频听课和交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对某些领域研究结果或最新研究方向进行讲授或者探讨合作;派遣部分医生到上海市肿瘤医院进修学习。这些举措将使中心的业务水平逐步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