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乳癌患者康复指导APP项目今日启动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04日 点击数量:5747次

    定期推送个体化的康复指导知识、智能匹配用户信息形成患友圈、简单快捷的自我健康管理界面,将开启乳腺癌患者自我管理与虚拟社区相结合的新时代。5月4日国内首个集康复知识推送、患友圈互动、医患交流的乳腺癌患者康复指导APP项目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柳光宇与会致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和APP软件的开发者蒋芩女士一起按下APP应用上线的启动球。



    目前,乳腺癌治疗已被业界认为是一项兼具系统性和个体化的一个漫长过程,医院中的治疗环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康复随访工作都需要依靠患者和其家属在院外完成。“相较欧美等先进发达国家,我们乳腺癌患者康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为不足”,邵志敏教授说,“这款APP应用软件,将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情况,推送康复指导知识,随访提醒等极具‘私人定制’的各种功能,是患者身边24小时的‘家庭医生’。”
    今后,医院中的乳腺诊区和病房都将在醒目位置贴上此款APP应用的二维码,前来就诊的患者和住院病患只要拿起手机或者打开IPAD下载即能免费享用这款应用。据介绍,这款针对乳腺癌患者康复指导的软件主要有“康复顾问”、“饮食指导”、“患者圈子”三大板块和近十个子项目组成。所有推送的咨询和内容都由医院乳腺外科医生进行事前审核和事后跟踪,并根据最新的诊疗指南进行更新和完善。
    这款应用和其他应用软件最大的不同就是,内容的推送已经实现了用户和系统之间“点对点”的信息匹配和个体化的资讯推送。打开应用界面,系统便会弹出一个个人基本病情的勾选框,我们试着输入乳腺癌全切术后半个月等“※”的必填项,伴随着“叮咚”的提醒,一条“术后康复操”的信息映入眼帘,打开内容,其中既有术后手臂功能恢复的内容介绍,还有康复操详实的分解动作。此外,应用中一张富有特色的月历也是其一大特色。例如一位乳腺癌化疗患者,在患者病情一栏,仔细勾选化疗周期、目前进程、血液指标等关键信息后,系统不仅会推送每个治疗阶段的饮食注意事项和食疗方子,而且会自动生成一张包含有“何时去医院化验血常规”、“何时去医院复查”等医疗活动具体时间节点的特殊月历表。此外,患者可以在随访界面输入自己每次复诊的血液指标,引流量等数据,实时生成一条各类检查项目的数据折线图。患者今后就诊时,只需翻开手机,过往各阶段的治疗情况,医师也能一目了然。据APP软件的硬件负责人蒋芩介绍,在对软件内容的设置上,他们收集了包括乳腺癌手术患者、放疗患者、化疗患者以及中晚期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百余条的随访要求和时间节点,几乎涵盖了所有乳腺癌患者康复中的注意事项和随访节点等内容。随后,技术人员通过后期的分类汇总和信息处理,力争做到推送给每个患者的健康提醒都是“唯一性”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柳光宇教授指出,康复除了关注生理,更应关注患者的心理波动和患者诉求。“女性一旦得病,面临生活冲击和心灵创伤更大,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她们康复期的诉求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为此应用设计中我们提出了‘朋友圈’的概念”。系统会根据患者目前治疗所处的阶段,自动寻找到和其境况相似的病友,形成一个“病友圈”,病友们可以在圈子里进行相互讨论,病区的护士也将定期通过后台收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医生进行回答,组织成文稿后统一归入康复指导的资讯栏目。期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妍康沙龙的患者志愿者,也将加入朋友圈,给众多不同时期的病患分享自己的康复故事,传递抗击乳腺癌的正能量。
    据悉,今后该软件将结合患者的需求、疾病诊疗指南的最新近况不断完善各类资讯,通过“私人定制”的个体化信息推送模式,成为患者院外康复期的“健康顾问”,提高对于疾病自身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医师和患者也能在这个以大数据为背景的虚拟社区中,实现零距离的交流,在数据共享中助力每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