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病理科六年援建画句号----打造出可供复制、推广的援疆新模式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0日 点击数量:6936次

站在2014年初夏的时光轴上,回首六年前的那个夏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医师肩负着中央组织部以及上海市人民的重托,前往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始了为期六年的援疆工作。六年转瞬即逝,前后12位援疆干部在天山脚下,打造出了一支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中心且能够辐射全疆的病理学科高地,走出了一条从“个人援疆”到“团队援疆”,从“技术援助”到“学科建设”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援疆工作新模式,为新疆本地区的医学事业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六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六年里,12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的医师团队,分批来到对口援建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刚来的时候,我们的援疆期限是三年,想着在这里要工作三年,起初还是觉得时限很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杜祥教授吐露心声,“转眼三年过去了,起初三年的援疆时间由于我们工作成绩的突出,又被‘追加’了三年,眼看六年的期限也将到了,我才突然发现时间过得飞快,我们为新疆人民做的事还太少!”
    说少也不少。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在疆成功举办三届;对口援建单位SCI论文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零的突破”;建成全疆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病理综合诊断平台填补了地区的空白;先进的学科管理和“顶层设计”,使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呈现新貌……
                12颗心的六年援建“接力棒”
    来疆为什么?来疆怎么做?离疆留什么?
    “三个为什么”从援疆任务下达之初就在杜祥教授的脑海中规划起来的。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援疆项目书”,“有组织架构,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力咨询部主任杨萍回忆起那份计划书时说,“字语不多却是一份很详实的顶层设计思路和工作构架,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医院病理学科建设的方向和盼头。”
    面对此次“援疆”任务,说起工作的准备期,杜祥教授当初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光派几位病理医师前去援疆,或许在一段时期内,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对口单位提高病理诊断的水平,加强对口支援单位临床科研的综合实力。但是援疆工作毕竟是有时限的,当援疆工作结束,当地病理事业又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过前期充分的讨论和调研之后,杜祥教授摒弃了“个人援疆”的单一模式,转而提出“梯队式援疆”的新概念。这种提法当时看来很“大胆”又是一条异于过往医疗援疆的传统做法。科室通过派遣一支“轮班”制的病理医师团队“入疆”,并在新疆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全面的病理临床科研工作,力争在多年努力后建立起一个能够辐射全疆地区的,集病理临床诊断、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学科高地,实现当初援疆工作的设计构想。

    六年来,杜祥王朝夫王坚、陈彤箴、涂小予、水若鸿、成宇帆、杨文涛、李小秋、盛伟琪、朱晓丽、孔蕴毅12位政治素养高、临床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牢记历史使命,先后奔赴新疆,完成了一个个援疆工作的“接力棒”,并在五年的工作中,将“上海金标准”的工作要求和新疆地区现实的医疗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朝着杜祥教授预先制定的“团队援疆”、“学科援疆”,打造足以辐射全疆病理的学科高地,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硬件条件优化“大刀阔斧” 
    刚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杜祥教授说:“‘入疆’之后,我们发现临床对于病理科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信任度差。通过分析个中原因,发现既有流程的问题,也有布局规划等问题。”鉴于初期的调研结果,一批批“援疆”干部根据病理诊断的操作规范化,对制度和流程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和优化。 
    在起初几年的“援疆”工作中,一批又一批的援疆干部加紧编制完善工作制度,优化工作流程。首位入疆的干部王朝夫率先建立了每周1次的早读会制度和疑难病例读片制度,建立完善技术、诊断和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管理体系,进而从制度层面保证了病理诊断的“金标准”。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制度和工作要求,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的病理科医生哈迪深有深有感触,“我们其实底子并不好,特别在疑难病例读片会上,我们面对这些高难度的片子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王朝夫老师看来,交流讨论并无对与错,只有在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中,才能发现当地医师的知识短板。因此,他总是积极鼓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诊断意见,进而抽丝剥茧,耐心仔细分析每张片子的读片和判断要求和过程。谈及过去读片会的工作场景,哈迪医生记忆犹新:“当王朝夫老师问我们这张片子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时候,我们刚开始不知道答案时,手心都冒着汗,只能通过‘察言观色’,瞎蒙一个答案。”
    在实际工作中,援疆干部根据先进的国际管理理念,结合工作需要和质控要求,邀请了承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流程和空间设计的上海市卫生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来疆,结合医院正在进行的病理科空间调整工作,优化空间布局。据悉,病理科有一个特殊的工作就是进行术中诊断(冰冻切片诊断),要求30分钟内对切片作出病理诊断报告,手术医生根据病理报告决定下一步的手术方案。由于过往新疆一附院的手术室和病理科不在一起,医务人员要拿着组织去病理科。2013年,经过流程改造,将冰冻切片室设在了手术室里,实现了在手术室开展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杜祥教授说:“手术台上的患者麻醉多一分钟,就多一分风险,如果我们在病理诊断时省下一些时间,病人术中就更安全了。”。“对于流程、空间布局中的改造,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领导也给予了很大的财力支持和工作帮助”杜祥教授说,“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援疆工作事半功倍的效果。”杜祥教授说。 


             病理综合诊断平台填补历史空白
    说起以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病理科,“规模小、实力弱、地位低、影响力小”是当地医师最为直观的感受。在一系列流程优化和硬件配套设备的实施之后,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集病理形态学诊断、免疫组化、分子病理检测于一体的现代化病理综合诊治平台正式建成。这也是新疆地区目前为止建成的首个病理综合诊断平台,并且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看着硬件设施一流的病理科,杜祥教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宽敞的空间好似一张设计图,他作为此次援疆项目的“总设计师”,则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软件”方面的优化和建设。
    “如果说硬件建设只需大笔钱款的投入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杜祥教授坦言,“先进诊断理念的灌输和后备梯队人才的培养,则是一个潜移默化、按部就班、顺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意味着我们援疆干部必须投入更加多的精力去进行‘软件’建设,‘软硬兼施’方能着眼未来。”
    病理亚专科台建设是当下病理诊断“精细化”分类的一个趋势和要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亚专科病理的诊断模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综合病理诊断平台。
    目前,援疆干部始终将病理平台建设和学科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亚专科划分、免疫组化项目已经陆续在疆启动。期间,分子病理检测项目的开展,极大地造福了当地患者。就分子病理项目而言,它的检测结果对肿瘤个体化的靶向治疗具有颇为重要的作用。
    据悉,分子病理实验室FISH、基因重排、EBV原位杂交、靶点检测等分子病理学工作现在已广泛应用于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的肿瘤诊断和分型、预后评估等方面。尤其是为肿瘤的临床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使当地的肿瘤个体化治疗更加有的放矢,进而可以较快且有效地将一些可以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从中筛选出来,有效地提高诊疗效果,延长生存周期,提高生活质量。
    作为新疆地区目前为止建成的首个病理综合诊断平台,它已经具有建设规范化、运行标准化特点的全疆区域性病理检测中心的雏形。对于未来,“我们希望今后通过受援单位远程会诊系统将本学科辐射到全疆各地州县160多家疆内医院,让那里的病人足不出疆就可获得准确的病理诊断。”杜祥教授说,“这也是我们精心打造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病理科学科高地的意义所在。” 


科研人才齐抓共管出成效
    “空间改善和先进设备可以花钱来买,先进理念可以慢慢学习,而培养一批新疆当地精于业务且善于科研的人才队伍,则是援疆工作成功的要素”杜祥教授说,“自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双方医院通过加强合作,联合申报课题,招收新疆博士研究生搭建绿色通道等方法,实现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自治区科研项目立项和SCI收录论文发表的零突破。”
    六年援疆工作即将画上句号之际,两校共同培养的2博士研究生已经学成归来,为病理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双方累计发表论文14篇,SCI收录3篇,科研立项3项,资助金额达到125万元。
    期间,杜祥教授率领的援疆团队,拿到了新疆科技厅的一个重大科研立项:科技支撑项目。拿到课题之后,大家没有把这个项目带去上海,而是将它放在了新疆,目的就是为了把当地这支病理科的团队带起来,让新疆的病理人能够有机会共同参与到项目研究中去,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研究思维,为未来申报课题积累宝贵的经验。援疆工作总是希望当地医师:“抓住一切做科研的机会,深入实践,去探究病理世界的‘未知数’,并在科学、严谨的科研工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造福患者。”
                “知识输入”辐射全疆病理医师
    2014年7月5日,刚刚扒了几口饭,多位新疆基层医院的病理医师便匆匆忙忙地跑到2014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病理诊断新进展”学习班会场的前排占座,目的就是想和来自全国的一流专家“零距离接触”,了解最新的诊断讯息。
    据了解,这已经是第三次国家级的继续教育项目在疆召开,累计培训医师数百人。
    “在过去,别说国家级的继续教育项目,就连自治区的许多学习班也不是很多,前来讲授课程的专家也多以本地区的为主,鲜有或者说几乎没有全国一流专家前来授课……”说到现在,一位从基层医院驱车50多公里来前来学习的病理医师激动地说:“以前我们当地只有三级医院的医师才有去参加全国性学习班的机会,如今我们这些来自偏远县城的医师和一流专家进行对话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自己从心里感谢援疆干部所搭建的这个学习平台。”
    殊不知,这种“知识输入辐射全疆”的想法正是源于杜祥教授和其援疆团队精心调研后所做的一件实事。新疆地广人稀,出行交通极为不便,过往很少有内陆及沿海地区的专家前来授课,同时二级及县乡一级的医师很少有“出疆”学习的机会。
    “病理科医师诊断水平的提升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这必须要在几千张片子的审读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杜祥说,“我们起初先从自身的援疆干部中挖掘力量,带着片子,走下去,深入基层,办起了一场场自治区的学习班。”五年里,援疆干部先后赴和田、阿勒泰等地进行巡回医疗,学术讲座、病例分析等活动。每位援疆专家来时,行李中最多的不是衣物和日用品,而是整齐码放的病理切片。“我希望他们尽可能多带一些疑难病理切片来,让这边的病理科年轻人多点‘见识’。”杜祥说。谈及巡回医疗,陈彤箴、水若鸿医师记忆犹新:“每次巡回医疗,我们经常要驱车10小时,奔赴各个地区授课,往往舟车劳顿,疲惫不堪,但看到基层医生如饥似渴的求知眼神,她们立马打起十二分精神,从制片到读片的各个环节,悉心讲解,力争把上海‘金标准’经验辐射全疆。”
     每次学习班,援疆干部编写授课讲义,并邀请国内著名学者来疆授课,从制片到阅片,从技术到诊断,一步一步耐心细致地讲授病理诊断原理和实践工作的操作规范。迄今,共培养全区基层病理从业人员1200余人次,协助当地举办自治区继续教育学习班共5期。
      于是乎,一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援疆干部,当地医师都翘起了大拇指:“亚克西!”援疆干部杜祥教授则不满足于此,他想着把更高规格的国家级学习班带到新疆。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援疆干部在新疆病理学会的牵头下,请来了国内著名的病理学家前来授课,将他们在病理学学术中的“最强项”分享给新疆的病理人,将病理学的发展方向,临床诊断的运用、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知识倾囊而出。2012年国家级的继续教育项目“病理诊断新进展”学习班在新疆首次成功举办。现在,内陆地区,甚至是沿海地区的病理学科大牌专家也会打着单程6小时的“飞的”到访新疆,为来自全疆的病理医师“传到授业解惑也”。


     回首六年援疆工作,援疆干部增加了与新疆同仁的业务交流和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个人援疆”到“团队援疆”的新模式,在当地打造出了一支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中心且能够辐射全疆的病理学高地,优化学科布局,精心打造学科建设的亮点和品牌,培养一批新疆本土的医学人才梯队,建起一座“人才蓄宝盆”。更重要的是,这种成效显著、意义深远的援疆新模式已经得到了当地医院、自治区组织部充分认可,并要求今后的援疆单位,也能在这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援疆模式上做好援建工作,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医疗援疆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