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440余位患者挤满“乳此美丽”公益讲座现场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09日 点击数量:9200次

    “三八”妇女节当日,由我院和上海文广互动电视(以下简称:SITV)联合主办的“乳此美丽”乳腺癌防治公益讲座活动暨妍康学苑开学典礼在我院大报告厅举行。来自妍康学苑、病区和社会上的患者和家属440余人挤满活动现场。
    据悉,此次活动由我院和SITV联合主办,也是SITV金色频道《第一诊室》首次将节目移至医院内举行。时值“三八”妇女节,关注乳房健康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和讨论。近些年,姚贝娜、阿桑等众多女性因乳腺癌不幸离世的新闻让乳腺癌越发变得“面目狰狞”。为此,在公益讲座活动现场,来自乳腺外科的沈镇宙教授、邵志敏教授、吴炅教授、柳光宇教授先后从乳腺癌的早期预防、规范诊疗、个体化治疗、乳房重建等角度,向众人科普乳腺癌的防治知识。
    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罹患乳腺癌,乳腺癌年轻化的传言甚嚣尘上。本次活动的特约嘉宾、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防治科主任郑莹指出,生活中乳腺癌的检出率不断提高,除了疾病本身高发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检测手段的多样化和人们自我筛检意识的增强。从整体流行病学分析,欧美国家乳腺癌患者中大约 70% 以上是绝经后妇女,而我国只有一半左右。但近 10 年来,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生活方式渐趋西化,许多大城市的发病率增长迅速,特别是中年女性的发病率增长更为明显,年轻女性的患病率总体人数较过往并未有显著增长。

    我院乳腺外科副主任柳光宇教授指出,乳腺癌是一种可以早防早治的癌症。他指出,自检联合筛查将能较早地发现癌变“蛛丝马迹”,甚至能够发现一些直径小于1CM的原位癌。这批患者如能第一时间获得规范治疗,其5年生存率能够达到90%,基本实现完全治愈。 他建议,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项目还应该因人而宜。40岁以下的女性由于其乳腺组织致密,X光射线对其穿透力不够,年轻女性中大约有30%~40%的乳腺癌患者很难借助X光射线查出病灶。因此,他希望,这批高危人群能将乳房B超检查作为自身早期乳腺癌筛查的首选项目。同时, 如果女性朋友在月经来潮前后乳房一直有胀痛或有块样的感觉,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35岁以上有小叶增生者应该定期每年做一次钼靶检查,起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一旦被确诊为乳腺癌,首次规范化的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在现场,我院乳腺外科终身教授沈镇宙说,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由于初次诊疗时,首次手术方式不恰当,或者治疗方案不合理,甚至诊断失误,这都将为日后的“复发”、“转移”埋下祸根。按照沈镇宙的经验,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原位癌5年生存率达98%,一期病人治愈率达94%,二期治愈率超过80%。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并不是指把所有的治疗方法叠加就叫“综合治疗”。“合理的”综合治疗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各项检测的结果综合考虑“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比如手术治疗后对没有淋巴转移的患者,一般不需要放疗;早期的2厘米以下的、激素受体呈阳性的肿瘤患者,也不需要化疗,而用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一定要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人用;而HER2强阳性的病人术后可联合靶向治疗等。
    邵志敏教授则针对患者普遍关心的乳腺癌分子分型治疗做了较为浅显的解释和科普。他将乳腺癌比喻为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中的每个人便是乳腺癌的分子亚型。这些分子亚型像人一样,拥有多样的个性:有的外向活泼,有的内敛。
  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造就了各亚型相异的生物学特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物学行为。邵志敏告诉观众,“某些乳腺癌分子亚型极易发生复发转移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这部分生物学特性较为活泼、极易发生复发转移的乳腺癌分子亚型,因缺乏明确的复发转移机制以及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相对较差。目前乳腺外科的医生也正在加快对于这一些“顽固分子”的攻坚步伐。
  在邵志敏看来,疾病的生物学特性虽不由我们的意志所左右,但在疾病早期及时捕捉到“蛛丝马迹”,同样是提高预后的有效手段,“乳腺癌早期发现,及时获得规范化的个体化治疗,仍然是患者长期得以生存的保障。”
  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临床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I、II、Ⅲ期病例的五年生存率分别达到94%、85%、64%、术后局部复发率为9%,I期病例的局部复发率更是低于2%,疗效已经达到欧美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吴炅教授详细介绍了乳房重建技术的变迁和应用范围。 吴炅解释,乳房重建技术历经“三次技术革命”。随着医生技术的提高,医院现在开始采用了一种名为横型腹直肌肌皮瓣重建术。由于这个皮瓣组织来源于患者的腹壁,也就是被世人常称为“救生圈”的小肚皮,这里能提供充足的乳房重建组织量,不需要在后期手术中再添加植入物。同时,此项手术也是变相地给患者的腹部做了“减肥”。
  吴炅教授坦言,此类手术开展之初,由于不切断血供,只需将小肚皮皮瓣的血供连着肌肉转移到乳房的位置,因此就会比较明显地破坏腹壁的结构,致使患者的创伤较大,容易会出现腹壁的并发症,皮瓣的血液供应也不是很理想。为了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让皮瓣获得更为充分的血液供应,经过不断的努力,医院已经能够开展游离的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手术,也就是在腹直肌中分离出腹壁的血管穿支,在小肚皮皮瓣移植时断开血供,在乳房重建时,运用胸部或者腋窝的一些血管,完成与小肚皮皮瓣的血管重新吻合,大大减少患者腹壁的创伤,形体也更为美观。
    目前,腹直肌皮瓣移植术已经成为乳腺癌患者首选的重建手术方案之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一般而言,此类患者的恢复周期并不比全乳切除术的患者延长,平均在2周左右便能拆线出院。至于乳头、乳晕的重建,通常在乳房重建术后半年后进行。
    在众人最为关注的营养食疗环节,我院营养科主任凌轶群给大家分享了康复食疗之道。凌轶群表示,饮食防癌,平衡是关键。乳腺癌患者术后合理的营养能促进伤口愈合和各项功能的修复。多食用富含热量、多样化、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鱼类、瘦肉类、豆制品、牛奶等,多食富含维生素的多种新鲜蔬菜、水果等,均可促使创面愈合。此阶段忌高脂肪饮食,如五花肉、油炸类食品等。
  已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饮食方式除了遵循世界肿瘤研究基金会与美国肿瘤研究所专家小组所提出的食物多样化,以蔬菜、水果、豆类及粗加工食物为主的饮食建议外,还应适当增加体育活动、调整心态,保持合理体重,就可达到预防癌症复发并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当天活动现场,来自妍康沙龙康复志愿者胡织初介绍了自己从患病到治疗直至最后康复的心路历程。“投身公益,以‘过来人’的身份定期到病区给新病人提供康复指导和精神支持,让我感到很充实也很快乐。”胡织初说。 场下的听众为不为胡织初老师乐观开朗、服务公益的善举所打动。诸多患者纷纷就如何做好家庭自我照护向其频频提问。

                          
    据SITV金色频道主编肖缨介绍,此次现场活动的电视节目将在SITV金色频道3月14日和3月15日20:30分成两档播出。上海地区有线电视用户频道号为106;IPTV用户频道号为310,届时观众可以通过这两个端口收看此次活动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