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院中西医结合科刘鲁明教授领衔的“中医药治疗胰腺癌长期带瘤生存的作用及机制”项目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时我院胡夕春教授领衔的“中国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策略的优化”项目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胰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其早期诊断困难,治疗疗效有限,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危害。研究人员前期通过文献梳理、证候调研、临床验证等环节明确胰腺癌中医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确立“清热化湿”法则对胰腺癌的全程治疗,创立了清胰化积方为胰腺癌治疗基本方。
2011年以前部分项目工作被上海市卫生局推荐为申城医学科技近年十大进展。然而,仍有几大问题亟需破解:首先,
清胰化积方治后胰腺癌患者带瘤生存的关键机制是什么? 其次,如何通过对关键机制和处方中有效作用成分的研究,提高辨证论治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对此,刘鲁明教授团队总结近20年研究成果,初步解决了上述关键科学问题,获得以下3方面创新性成果:第一,明确了清胰化积方抑制胰腺癌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是胰腺癌患者长期带瘤生存关键机制;再者,建立胰腺癌干细胞药物筛选模型,探索并明确清胰化积方中有效成份作用点,指导临床用药,改善了临床疗效,提高了辨证论治精准度;最后,进一步明确以清胰化积方为主中西医综合治疗晚期胰腺癌,近期疗效为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远期疗效为患者长期带瘤生存。
项目承担单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胰腺癌协作组组长单位,成果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研究论文53篇,其中SCI收录21篇,总影响因子(IF)62.478,论文被他引258篇次,出版论著4本;项目PI应邀在美、日、法、加等国国际学术大会上作主题报告30余次。
该研究成果不仅使胰腺癌患者临床受益率大大提高,而且揭示了清热化湿法治疗胰腺癌的机制。同时对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传承、创新均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
胡夕春教授领衔的团队自2008年以来,从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建设角度,逐步优化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策略,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确立一线治疗mTNBC的国际及国内标准--GP方案;
(2) 全球首次在人体中验证了高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可改善MBC治疗的有效率和至肿瘤进展时间;
(3)证实多线治疗失败的mTNBC“抗血管生成TKI有益”,同时发现乳腺癌组织pVEGFR2表达可预测抗血管生成小分子TKI的治疗疗效;
(4)归纳总结了临床肿瘤研究的亚组分析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本项目共发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CI收录论文41篇,2篇最高影响因子分别为24.690分和18.428分,总计影响因子186.309分。该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治疗新策略在多中心推广后,MBC中位生存已达欧美同期水平,特别是mTNBC亚型,生存期已近2年,远超欧美12个月,显著提高我国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