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我院肺癌分子诊断研究再次取得重大性突破

发布日期:2012年10月09日 点击数量:6579次

    肺癌是人类第一大致死性肿瘤,如果不接受治疗,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近乎是0,因此“如何使不同肺癌患者均得到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治疗”成为肺癌研究的最前沿话题。以往晚期肺癌治疗方案的制定主要依赖于“病理诊断”,也就是根据肺癌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近十年来,人们意识到,通过“分子诊断”,还可以将同一种病理类型的肺癌进一步划分为多种“分子亚型”,并通过选择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得到更加个体化的治疗。

    作为肺癌分子亚型的一种,ALK融合基因存在于3%-7%的非小细胞肺癌中,以ALK融合基因为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Crizotinib显著提高了携带有该融合基因的肺癌患者的生存,并在2011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ALK融合基因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但怎样对ALK融合基因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分子诊断”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国际难题。目前ALK融合基因检测的主要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以及免疫组化(IHC)和逆转录-聚合酶链技术(RT-PCR)等。FISH被认为是“金标准”,但其技术复杂,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天,检测效率低下,并且价格不菲(约1500美元/例)。IHC方法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过低,RT-PCR方法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过低,因而都未能在临床中大规模应用。

    我院胸外科陈海泉教授领衔的肺癌转化性研究课题组在2010年在肺癌分子分型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力图克服当前ALK融合基因“分子诊断”的困境,对ALK融合基因的检测研究灌注了持续的思考与探索。在一项与中科院季红斌教授合作开展的肺腺癌全外显子表达谱分析中,研究者惊喜地观察到:ALK基因发生断裂后激酶域表达显著增高,而非激酶域不表达或低表达。基于这一现象为研究者带来的灵感,陈海泉教授课题组创造性地发明了“基于qPCR的ALK融合基因检测”的新技术,亦即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的方法检测断裂点前后ALK 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其水平差异实现ALK融合基因快速准确的诊断。在一项对654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的分析中,使用该检测手段,陈教授研究组共检测发现40例ALK融合基因阳性标本,经过“金标准”??FISH验证,该新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达到100%,显著优于IHC、RT-PCR等其他技术。除此之外,更值得称道的是,该技术还具有高通量、低成本等其他技术难以比拟的优势:利用该新技术在90分钟内即可实现对48例样本的检测,而每例样本的检测成本不超过30元人民币。

    据陈海泉教授介绍,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中,该新技术可以低价、快速地得到ALK融合基因初步检测结果,不但可以节省巨额的检测费用,更为“惜时如金”的晚期患者诊疗赢得更多时间;同时,该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极为普通、简单,因此很易于在各级医疗科研单位中进行普及推广;此外,该技术高通量的特点为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患者筛选、分子流行病调查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手段。

    该科研成果刊发于最新一期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并且一经发表,即在国际上引起好评如潮:2012年9月1日,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Cancer Research》将该研究誉为“突破性进展(Breaking Advances)”,并专门刊文进行报道。美国胸科医师学院蒋在2012年年会上,授予研究阿尔弗雷德?索弗研究奖(Alfred Soffer Research Award)。目前该项成果与相关技术要素目前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陈海泉教授表示:“分子诊断”是指导肺癌个体化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分子诊断”技术的转化性研发,不但要能引领国际,更需要充分适应国情,这样才能真正为我国肺癌患者带来实际的获益,引领我国的肺癌诊疗迈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