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奶奶5年前被确诊为胃肠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确诊前,玲奶奶多次感到上腹部不适,遂辗转于各大医院明确病因,但始终没有明确病因。于是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经查PET/CT提示:十二指肠球部的淋巴瘤。之后玲奶奶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了化疗。化疗期间使用美罗华治疗时,由于玲奶奶是过敏体质,在应用了美罗华后出现了严重的过敏现象,血压、心率一度下降,医生对她进行了抢救。最终玲奶奶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正不断上升。且由于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治疗起来难度很大,那么,淋巴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许多患者像玲奶奶这样,反复跑了好多医院,为明确病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且,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在肿瘤治疗期间同样存在了很多风险,如复发、治疗效果不佳、对化疗药物过敏等,如何有效地及时发现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降低病人的损失,就成了头等大事。
11月10日至11日在我院举行了“2012中美核医学论坛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影像与转化研究交流大会”。大会邀请到了美国NIH陈小元教授、美国USC陈凯教授、美国MDAnderson黄超良临床医生、美国MDAnderson杨敬文教授为代表的等23位教授专家、研究员、医师参与了此次大会。他们就分子影像在肿瘤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建议,为我们今后将肿瘤的早期诊断、初始分期、评估治疗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价愈合等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给予了有益的启示。此次报告各位专家教授分别展示了多模态细胞死亡显像、靶核素、无标记活生物体等在肿瘤病人化疗过程中的作用,可及时跟踪化疗的疗效、监测化疗的副反应,降低化疗药物过敏现象的发生。并指导患者合理适时地接受PET/CT检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先简单介绍下PET/CT:其结构是由探测系统包括晶体、电子准直、符合线路和飞行时间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图像显示和断层床等组成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发射正电子的核素,引入活体后的发射正电子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发射的β+粒子在体内经湮灭辐射产生两个方向相反和能量均为511keV的γ光子同时入射至互成180°环绕人体的多个探测器而被接受,把这些γ光子对按不同的角度分组,就得到放射性核素分布在各个角度的投影。再通过计算机处理就能重建出这些标记物在体内的三个层面的断层影像。
目前PET/CT在肿瘤病人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点:
1.鉴别肿瘤良性或恶性
2.为发现淋巴结等处转移的病人寻找病因
3.对肿瘤进行分期
4.鉴别肿瘤治疗后有无复发或坏死
5.评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测预后
6.评价治疗的疗效
PET/CT与其他检查如超声、磁共振、CT相比,其优越性更显著,灵敏度、特异性和诊断的准确性均高。且成功的进行组织衰减和散射线校正,减少信息的丢失而且探测效率和空间分辨率均有很大的提高且不会受脏器深度的影响。
此外,从静脉向体内注入标志物并结合影像,便可动态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对治疗的疗效进行跟踪。肿瘤病人常用到的一些标记物如67Ga、201TI、99mTc-MIBI、99mTc-tetrofosmin、18F-FDG等。以18F-FDG(18F-氟脱氧葡萄糖)为例:FDG是葡萄糖代谢的示踪剂。而葡萄糖代谢增加是恶性细胞的一个特征。肿瘤细胞,特别是恶性的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比正常细胞快,能量消耗就相应增加,因此葡萄糖就成为这些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需要葡萄糖的过度利用;因此,应用18F-FDG进行PET显像可获得可靠的葡萄糖代谢影像,然后借助模型和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可以获得局部脏器葡萄糖代谢的定量图像,清楚显示使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肿瘤位置和可能引起葡萄糖代谢减低的其他疾病。
今后有了分子影像新技术的支持,像玲奶奶这样的患者,不用到处奔波,就能提早明确疾病并得到及时的治疗,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也不用对化疗药的严重副反应过分焦虑。因为医生能通过影像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治疗问题并及时处理。
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生在临床使用经验的不断积累,它将日趋完善,成为不可缺少的肿瘤诊断、治疗跟踪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