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健康中国和“双一流”建设目标,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第一个复旦”建设,遵循“鼓励探索、突出原创,需求牵引、交叉融合”的原则,加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聚焦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新举措,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支持下,我院首次以“早临床、早科研——开启你的第一个临床科创idea”为主题承办本科生科创训练营分营活动。通知发出后共收到来自临床医学八年制、五年制等90余名学生报名,经过院系遴选,选定61人入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医院,在为期8天的训练营活动中,我院教学与学生工作部安排了开营仪式、学术讲座、科主任见面会、课题组座谈会、医院参观、科研实训、科研公开课和结营颁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7月18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生怀着对科研的向往,载着对未来的憧憬,纷纷来到肿瘤医院参加开营仪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医学教务处高海峰副处长、肿瘤医院陈震副院长及各科室主任、导师代表参加了开营活动。首先,上海医学院吴凡副院长向本次入营的同学们表示祝贺,并希望通过开展科创训练营活动,进一步强化“早人文、早实践、早临床、早科研”的“四早”理念,助力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有温度的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肿瘤医院陈震副院长向与会学生全面介绍了我院临床、科研、教学及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情况,让营员们迅速了解医院的概况,为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实践做好铺垫。
7月20日,各临床科室主任或导师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介绍了科室特色、科室文化、临床科研平台、导师简介及研究方向等,并纷纷向优秀营员们抛出“橄榄枝”,为营员们提供科创机会。乳腺外科江一舟老师就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初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八年制的迷茫到初生兴趣,再到研究生阶段的渐入佳境,青年医生阶段找到科研的意义,随之作为访问学者后升华了科研想法,聚焦临床难题,形成系列研究;胰腺外科施思老师也通过自己的视角,阐述了青年医生的成长之路,需要“潜龙在渊、担当在肩、规划在前”,做好一名会看病的医生、一名会教学的老师、一个会思考的研究者,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两位青年老师还详尽解答了学生提出的各种关注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院历史及发展状况,更深刻地体会“关爱、团结、求实、开拓”的医院精神,教学与学生工作部及相关科室的老师带领营员们参观了徐汇、浦东两个院区,通过参观肿瘤研究所、病理科、组织库、病房、一体化智能药库等,学生们纷纷表示要传承和发扬大医精诚精神,为医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接着,营员们还参观了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综合办付青主任为营员们详细介绍了医院发展历史、现阶段功能及未来规划等,在参观质子重离子中心之后,营员们被这些高精尖技术深深吸引。
7月21日至25日,营员们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了不同的课题组进行了为期5天的科创训练,各课题组为营员们定制了特色临床科研带教,分别安排了文献解读、实验技术操作、临床业务学习等活动,加深了营员们对临床科研的知识深度,也拓展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宽度。
经科室考核推荐,本次科创训练营共评选出33名学生被评为优秀营员。7月26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吴晓晖教授在结营仪式上为33位同学授予优秀营员证书,并嘱托营员们努力成为德术兼修、临床科研并重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本次科创训练营活动为营员们提供科创实践、导师面对面和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各类培训和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支持学生提早熟悉临床科研团队,提高进入医院实验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使科研训练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相信肿瘤医院这个大平台一定能为想要畅游科研之海洋、拓展创新之思维的复旦上医学子搭建起筑梦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