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第16届解放健康讲坛上,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吴凡解读了上海最新的癌情数据。我院副院长、胸部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陈海泉教授则在讲座中畅谈肺癌的防治攻略。他指出,肺癌在男性与女性中始终处于居高不下的发病率,致病首要“元凶”依旧是吸烟。当下高发的肺癌患者与雾霾关系不大。但室外的空气污染是所有癌症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戒烟防癌效果无法一蹴而就
专家给出的“癌情”报告显示,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肺癌皆位列第一。
肺癌与空气污染关系几何?专家解释,空气污染包括室外环境、室内环境。从室外环境来看,世卫组织去年已明确:可吸入颗粒物(PM2.5)属一类致癌物;不过,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相关研究发现,在PM2.5水平较高与PM2.5水平较低的两个区域,其肺癌发病率皆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可见,PM2.5与肺癌的关系,尚无科学、明确说法。
可以肯定的是,戒烟是迄今肺癌第一可控因素。但也有人不解,“身边有人戒烟了,还是得了肺癌,这是为啥?”陈海泉给出的回答很简单:戒烟可以立刻降低患癌风险,但戒烟后的效果也有延迟性,一般吸烟高峰比癌症高峰要延迟10年,戒烟效果无法一蹴而就。
高危人群应重视肺癌早期筛查
排名男性癌症高发首位,女性发病率第三的肺癌,往往诸多患者在出现了咳血、胸闷、胸痛等症状时才去就医,通常病情已经发展至中晚期了。
肺癌能否早期捕捉到其“蛛丝马迹”呢?陈海泉教授开出了一剂“良方”——低剂量螺旋CT。在2011年召开的第14届世界肺癌大会曾发布过一组数据,运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降低约20.3%。目前,全球肺癌平均5年生存率仅16%,而早期阶段 (I期)肺癌则可提升达65%。
那哪些人该做肺癌筛查?多少时间做一次呢?
“肺癌的筛查项目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高危人群和随访时间”陈海泉教授表示:“50岁以上的市民,如有‘长期吸烟,吸烟指数在400年支以上(吸烟的年数乘以每日吸烟的支数),或者吸二手烟超过20年’,或者 ‘长期工作在密闭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在粉尘颗粒较多的环境’,其中满足两项,就应该每年定期进行1次筛查。陈海泉同时强调,筛查必须伴随戒烟,不能让高危人群侥幸认为可以继续吸烟。
据了解,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闵行区卫生局斥资近数百万元依托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主的多家医院联合开展社区肺癌早期筛查项目。目前已经完成闵行区7000余位肺癌高危人群的免费筛查工作,并对筛查出的可疑患者开通了集诊断、治疗与一体的绿色通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闵行区参加这项筛查的广大居民的广泛好评。
切勿因小结节随意摘除一页肺
“医生,我公司体检中发现肺部有小结节,麻烦您帮我手术切除吧!以免留有后患!”活动现场一位35岁年轻白领的一段问话,让与会听众对于科学正确处理小结节尤为关心。
不知从何时起,小结节已经成为肺部的一个不祥之物,更有人甚至认为小结节就必定是肺癌的前兆。陈海泉教授告诫大家,临床工作中,他们对于小结节的态度是要重视,但不能一概而论,以免陷入“一刀切”的误区。目前,低剂量螺旋CT可以筛选出最小3MM~4MM的小结节,此时从影像形态上来看,不能精确分辨出结节的良恶性,按照目前国际上认可的标准可以定期随访,不需要盲目手术切除。
“对于检查出来结节直径大小在6MM~1CM的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此时需要临床医师做出充分评估,给予进一步的处理建议”陈海泉教授说:“高度可疑患者可通过参加第二年筛查、随访复查、穿刺活检、胸腔镜或微创手术活检等明确结节的良恶之辨。”
陈海泉教授强调, 对于小结节处在肺叶较靠近中央的位置,切不可对小结节采取一刀切的“肺叶切除术”。因为,摘除那些身处肺叶中间的小结节,在手术中需要切除整个肺叶,若术中病理证实是良性的,这将对患者的肺功能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从8个月到3年的治疗“突破”
肺癌,已成为一个公认性的致死性癌症。
陈海泉教授向大家传递了一个好消息,“过去没有出现靶向药物治疗之前,中晚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有8、9个月,但当我们有了靶向治疗以后,已经延长到三年多的时间。”
从8个月到3年的生存期,陈海泉教授坦言,3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颇为短暂,但对于一个生物学特性极其“顽皮”,也就是易复发、易转移的肿瘤而言,这数十个月的生存期进步,是当下肿瘤治疗的一大“突破”。
在治疗环节,除了常规的手术根治以外,陈海泉教授极其重视肺癌的分子分型。“不同的肿瘤分型,根据患者不同的基因特点,实施个体化治疗是当下肺癌治疗的趋势”陈海泉教授介绍,“我们通过十年的时间,针对不同的基因片断做不同的治疗,针对不同的病人开发出不同的靶向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上,我们有上海图谱,我们在针对不同的病因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基因图片,你是哪一种类型,你可能存在哪些基因图片,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并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工作成果,也入选了201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十大进展”之一。
最后,陈海泉教授倡议,“远离香烟,改善环境污染,改善环境污染不是哪一个政府的使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如果每一个人从我做起,那我们这个问题就能有望获得最大程度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