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医院Logo

医院资讯

谈“癌”不色变 “造口”也能出家门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31日 点击数量:7501次

731日,酷暑的炎热并没有阻挡市民前来参加“大肠癌综合治疗科普讲座”的热情。此次讲座,由我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领衔的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组的部分成员到会,给前来听讲座的百余位患者和家属作了5场精彩的科普报告,并接受了大家的医疗咨询。整场讲座由蔡三军主任主持。

 

 

首先,由我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组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大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以及我院综合治疗的优势和特点。他表示,大肠癌的治疗早已告别了“单种手段治疗”的时代。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化疗、放疗、介入治疗,进入21世纪后,分子靶向药物应运而生。这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大大地提高了大肠癌的治愈率。在临床上,对于早期的大肠癌患者,我们首选的是手术治疗,对于那些中晚期的病人,我们则采用手术治疗和辅助放、化疗相结合的治疗手段,以此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据蔡三军主任介绍,我院在肿瘤治疗方面采用的是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这种新型的治疗模式从2005年诞生至今,已经有了规范的诊疗流程。比如,五年来我们坚持每周召开多学科的疑难病例讨论会,汇聚各科的精兵强将,整合各学科的优势资源,将多种治疗手段综合运用,并获得了显著的效果。这项治疗模式得到了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的认可,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接下来,由大肠癌外科李心翔副教授向各位患者和家属介绍了如何进行大肠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据李心翔医生介绍,相对于美国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工作,我们还是有很大的一段差距。李心翔医生希望,45岁以上的中年人每年能够进行一次大肠癌早期筛查工作,而那些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则应该在40岁以上进行每年一次的筛查工作,实现“早发现,早诊治”。另外,李心翔医生还建议大家,多吃蔬菜和水果,控制体重,不要嗜烟、嗜酒。

 

 

来自放射科的孙文洁医生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向大家作了“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报告。她对于23期的肿瘤患者提出了“术前化疗”的首选治疗方案。她认为,采用这个治疗方案,有助于减少手术中肿瘤的播撒,又可以保留肛门,能够有效地降低局部复发率。相对于它的劣势,它的优点远远大于其弊端。因此,孙文洁表示,肿瘤治疗并非“一刀了事”,而应该将多种治疗方案进行对比、筛选,最终遴选出一种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针对患者谈“化“色变的恐惧心理,来自肿瘤内科的李文桦医生则向大家从“化疗禁忌症”、“化疗药物的选择”、“化疗方案的确定”等多方面,用市民喜闻乐见的言语进行了生动的表述。她强调,化疗对人体固然有其一定的不适反应,但是多数患者还是能够接受此类治疗。据统计,在大肠癌的临床诊疗中,采用化疗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10%~15%的生存机会,并非社会上流传的“化疗,化疗,越‘化’越糟”。

 

 

最后,来自大肠外科的徐烨副教授、刘方奇医生则从遗传角度,向患者和家属介绍了大肠癌的遗传图谱,并提出了“肿瘤治疗,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才是关键所在。

同时,来自大肠外科的曾明秀护士则以一名“造口”治疗师的身份,细致地讲解了“造口”的各项护理细节,并鼓励患者应该重竖生活信心,相信只要规范细致的“造口”护理,“造口”患者依旧能够走出家门,享受精彩生活。

 

 

 

讲座最后,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组的成员接受了患者和家属的提问,并给予了详细、全面的解答。整场活动受到了预期的效果,并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