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年轻胃癌患者既保胃又除癌—— “两步疗法”让早期胃癌患者告别“两难”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07日 点击数量:6357次

33岁孙女士是一位年轻妈妈,胃部不适经诊断后为早期胃癌,病理活检确诊为腺癌见少量印戒细胞,位置长在胃体。孙女士希望自己能够在保留胃的前提下,对胃癌实施“剿灭”。但她和家人奔走多家医院之后很是“两难”,基本无法达到她的治疗需求。近日,她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黄华教授门诊,经“两步疗法”既为她保留了胃,又成功根治胃癌,预后良好。

wen.jpg

曾经陷入治疗“两难”

据孙女士介绍,她和家人奔走全国多家医院后发现,专家们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切除肿瘤,优势可以保住胃,但是胃周围的淋巴结无法给予处理。黄华教授给我们打了个比方,如果把人的胃比做房子,胃壁就是房子的墙壁,淋巴结就是墙外面的爬山虎。现在墙壁上的病变铲除了,墙外面的爬山虎怎么办呢?这很容易给未来复发转移埋下“祸根”第二种治疗方案是,直接开刀做手术,优点肿瘤和淋巴结一起清除,但是需要切除全胃,手术后胃没了。这可把孙小姐愁坏了,虽说是胃癌,但是早期,治好了存活期几十年,年纪轻轻胃没了,后面几十年,无知无“胃”,吃东西也就“无滋无味”了。

为此,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于近期来到黄华教授门诊寻求“两全其美”的治疗方案。黄华教授分析孙小姐的病情确认,疾病直径2厘米,临床T分期确实尚属早期,是ESD手术的绝对适应征。黄教授立即和我院内镜科主任刘建强教授联系寻求多学科治疗的方案,并制定了一个“两步疗法”,破解这道“两难”选择题。

微信图片_20220307200803.png

两步疗法破解“难题”

这个治疗方案原来是分两步走,首先由刘建强教授为患者实施ESD手术完整切除胃的早癌病灶然后帮患者在病灶周围注射一种荧光示踪剂吲哚菁绿,使病灶周围区域的淋巴结显影。再由黄华教授利用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实行荧光引导下的精准淋巴结清扫

第一步疗法首先由刘建强教授通过内镜完整切除患者的早期胃癌组织,整个切除非常顺利,手术耗时仅30分钟。第二步疗法在半个月后进行由黄华教授、靳洁洁医师和臧明德医生组成的外科手术团队通过荧光显影淋巴结示踪实施机器人下精准微创手术。在确保对胃无损伤的前提下、彻底清扫该患者胃周“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结,手术耗时不足一小时。黄华教授表示,机器人是精准的高级腹腔镜系统其三维视觉可放大10-15倍,使手术精确度大大增加。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增加视野角度,机器人“内腕”较腹腔镜更为灵活且避免了人手部的颤动。ESD病灶铲除,吲哚菁绿的精确示踪,使所有可疑的转移淋巴结无处藏身,机器人实施精准淋巴结清扫。一系列的组合拳对肿瘤及其周围淋巴结精准打击,

微信图片_20220307200812.jpg

据了解,孙小姐术后恢复良好当天下床行走,第二天即可进流质饮食。术后病理提示: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浅表凹陷型(III型),限于黏膜内T1a-M;共清扫淋巴结39枚,均未见癌转移。病理分期为pT1N0,属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黄华教授介绍,像这类患者经过规范诊治后,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癌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开创机器人胃癌手术,原发灶切除➕精准淋巴结清扫,保胃保功能手术等一系列创新型诊疗工作,可以更好地为早期胃癌患者“量身定制”更加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