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聚焦肥胖、骨盆狭小、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
今天上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1科主任徐烨教授正在为一名60岁的患者进行“机器人辅助直肠前切除术”。这也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2020年3月启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后完成的第100台肠癌手术。直肠癌机器人手术量约占直肠癌手术的20%,累计为87名肥胖、骨盆狭窄直肠癌患者成功“保肛”。
机器手可突破人手极限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自2020年3月拥有了首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设备。2020年10月起,徐烨教授带领团队开展肠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重点聚焦直肠癌患者的“保肛”手术。徐烨教授详细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机器手”在直肠癌患者手术中的优势。“机器手犹如加长版的人手,打破了很多人手的极限和无法企及的空间,机器手灵活、准确、稳定,还有利于分离、解剖深部和狭小空间的组织和部位,手术过程犹如绣花针一般精细,减少了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和术中出血。尤其在肥胖、骨盆狭小、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机器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低位直肠癌保肛的可能性,且能更好的保护胃肠功能,泌尿系统功能和性功能等复。”
以肠癌根治术为例,手术出血量从传统腹腔镜手术平均70毫升减少到了目前的20毫升-40毫升,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大大缩短。
机器手背后仍多学科协作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纵使再发达,它也只是一项技术。“用好技术,关键是要理念先行”徐烨教授说,“保肛”是每个直肠癌患者的愿望,机器手需要与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1+1>2的效果,走出“唯技术论”的认识误区。
临床工作中,许多直肠癌患者往往因疾病初期的不典型症状误认为“痔疮”,进而在初诊时已错过了手术根治机会,更不用说“保肛”的可能。“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虽然手里揣着机器人手术这项外科利器,但还是无法实现手术根治和‘保肛’”徐烨教授说,我们还是需要通过术前的放化疗综合治疗,让病灶快速缩小,到达保留肛门的手术指正,只有这样才有“机器手”发挥用武之地的平台和可能。
“转腕”机器手突破“死角”
2021年曾有一位来自伊朗的36岁直肠癌小伙很有代表性,个子不高的他却非常肥胖,且首诊时已是直肠癌III期,多学科讨论后认为先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后再做保肛可能性的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放化疗后,影像显示肿瘤得到较大退缩,但仍有残留,若采取手术获得保肛的机会很大。是采用腹腔镜手术,还是机器人手术?徐烨教授团队充分评估后认为患者,体型肥胖,骨盆狭小,肿瘤位于直肠前壁、距离肛门太近,且放化疗后肿瘤依然较大,要保证切除肿瘤的同时实现“保肛”,必须得采用操作更稳定、更精细、更灵活的机器手。
2022年3月,手术团队为该小伙做了机器人辅助的超低位直肠前切除+经自然腔道取出术。手术中,机器手术具有独特的可转腕结构,可进行540°旋转,突破了双手的动作限制,使操作更灵活,尤为适合狭小空间内手术,对于像案例中小伙一样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特别是骨盆狭窄、肥胖症病人,优势更加明显。相比传统腹腔镜直杆器械在低位直肠侧方间隙游离中的“相对死角”,机器手能更精准、流畅地进行淋巴结清扫,直肠分离,保障系膜完整切除,更好地保护神经和血管,减少创伤,促进术后恢复,保护盆腔脏器功能。当时,患者术后7天顺利出院,目前恢复良好。
徐烨教授指出,像这位小伙的病例并非个例,大多数直肠癌患者“保肛”意愿的实现,既要多学科各项疗法的有机结合,仍需要手术中的精细化操作方能实现既清除肿瘤,又保留肛门的最佳效果。目前,直肠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已被上海市医保纳入机器人手术的适应证,让“高大上”的机器人真正惠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