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倡导、强化卵巢癌规范化诊治,提高卵巢癌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领衔的上海市卵巢癌研究协作组,正式发布推广《卵巢恶性肿瘤诊疗上海专家共识(2022年)》。这是上海第一部涵盖卵巢癌预防、诊治、康复全治疗周期的专家共识。它将为业内医生开展卵巢癌规范诊疗提供根本遵循,进一步推动卵巢癌全人、全程规范化工作的实施。
卵巢癌是种复发率高、预后较差的妇科肿瘤,全球185个国家卵巢癌预计每年新发295414,死亡184799。发病率为6.6/10万,死亡率为3.9/10万,位列女性癌症发病和死亡率第8位。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发表JNCC)显示2016年,我国卵巢癌新发病例数为五万七千二百例,粗发病率为8.47/10万人,而世标发病率为5.59,粗死亡率4.04/10万,世标死亡率2.45/10万。
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上海市(2016年)卵巢癌发病率10.29/10万,略高于全国水平,标率5.33/10万,死亡率5.74/10万,标率2.44/10万。据CONCORD-3来源数据,我国2010~2014年,卵巢癌5年生存率41.8%,而最新的2015~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卵巢癌5年总生存率数据可达50.8%。得益于能独立开展上腹部手术实现较高的瘤体减灭术无残留R0率(57.6%)和多学科综合规范化治疗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晚期卵巢癌疗效处于国内领先、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吴小华教授介绍,2021年2月由他牵头成立上海市卵巢癌研究协作组。“协作组建立的首要目标就是倡导、推广卵巢癌诊治规范化建设”吴小华教授强调,由于卵巢癌起病隐匿,难以早期发现,易误诊,发现时一般为晚期,是临床治疗上的难点。近年来卵巢癌的治疗在手术、化疗、维持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且涉及临床多学科协作,这也使得各医疗机构间治疗上存在差异,在某些医疗机构有不规范治疗的现象,已经是制约卵巢癌提升疗效的“瓶颈”,亟需通过发布《共识》、搭建学术平台,着力破解这一顽疾。
谈及此次发布的《卵巢恶性肿瘤诊疗上海专家共识(2022年)》,身为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和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吴小华教授表示,相较于中国抗癌协会妇科专委会的《指南》,这个上海版的《共识》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共识》由吴小华教授带领其团队联合上海共9家医院23位沪上三甲医院妇科肿瘤专家,在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上海市科委等组织的支持下,经过多轮协商讨论,提出34条推荐意见及相应推荐等级,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制订《卵巢癌恶性肿瘤诊疗上海专家共识(2022年)》。全书分为筛查、遗传与预防;诊断;病例与分期;治疗;预后与预防五个部分,更加符合国情和临床实际,可供国内卵巢恶性肿瘤临床医护人员、医学院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第二上海版的《共识》引用了来自上海医院特别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身研究数据和经验例如“两阶梯式”可切除性预测模式在卵巢癌个体化手术决策中的应用。
据悉,上海市卵巢癌研究协作组将在《共识》的基础上,建立本市卵巢癌临床路径标准,整合临床科室、信息科、随访科(或统计室)等部门专家,制定结构化的临床病例诊疗信息数据采集模板。同时,以组织库(或病理科)专家为核心,根据卵巢癌的特点,确定样本库收集和应用的生物样本类型,制定多中心生物样本采集与检测标准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方案,建立生物样本全息数据库。吴小华教授希望,以此形成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卵巢癌研究示范,以便高效率和高质量开展卵巢癌临床研究、指导改进卵巢癌诊疗质量,为推进上海妇科肿瘤协作研究、提升妇科肿瘤临床研究迈出有力的一步,希望共识能帮助更多临床医生,给临床卵巢癌患者带来更多福音,并帮助提高卵巢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