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劲松正站着看门诊
本报记者 顾泳 他为了节约有限时间多看患者,数年来坚持站立看门诊;他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患者少等候,经常延长门诊时间、反复加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陆劲松教授,凭借一颗体谅病家的“仁爱之心”,多年来保持医疗纠纷、医疗差错和事故的“零纪录”。日前,陆劲松教授荣获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创先争优·医德标兵”,院内外同事和患者异口同声地说,“这项荣誉,是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做出来的。” 每天站9小时为患者省时间 陆劲松的学生周琼帮老师算了算:每周一、周三、周五开刀,从上午八点进入手术室,到傍晚甚至深夜出来,起码连续站立10小时;每周二、周四全天门诊,从上午八点开诊到下午五点多,起码站立9小时。 为何非要站着看门诊?原来,作为全国乳腺病治疗领域的“金字招牌”,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每天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患者,慕名找陆劲松的就有几百人。常常因为门诊时间有限,许多患者挂不上号,无奈等候下一次门诊。看到患者焦急,陆劲松心里更急: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早点看到病? 患者的单次诊疗时间没法 “压缩”,“拖诊”又常常发生,陆劲松最终发现:每次自己问诊,会先站起来与患者打招呼、坐下,再站起来送走患者,这些动作每天重复无数次,就算每次几秒钟,累计起来也浪费了半个多小时。他干脆就把椅子挪在一边站着看病,这样可以省下时间多看几名病人。 来自江西的孙女士,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挂号早结束了,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一间仍亮着灯的诊室。“大夫,我从外地赶来,还没挂号,可这病怕耽搁不起,能给我看看吗?”陆劲松已经连续站了数个小时,嘴唇说得起了皮,但他没有丝毫的抱怨,“把病史拿来给我看吧。”在仔细查看患者的钼靶摄片后,他当机立断:你要马上入院手术……就这样,患者得到了最及时的诊治。 面对极高强度的工作,陆劲松并未有过半点怨言。走出医院,他也常觉得疲惫不堪,但只要来到诊室、来到手术间,他又立马打足十二分精神,“病情可等不起,早一点诊断就少一份折腾,患者也就多一线转机。” 用“眼科刀”做乳腺手术 从患者到同事、从老师到学生,几乎没有人见陆劲松发过脾气。耐心、仔细是他为医最大的特点。看门诊,他常会用生动的例子对患者反复解释,直至其完全理解;开刀更是如此,陆劲松师从肿瘤医院知名乳腺外科专家沈镇宙教授,沈教授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在学生的医技上得到一脉相承。 常规乳腺外科手术规定:一般1公分以上的结节考虑手术去除;但陆劲松并不太“听规矩”,在他看来,结节总会有一天变大,到时患者再挨一刀更痛苦。于是,他经常会拎着个B超机进手术室,但凡摸得到的结节,皆帮患者除掉。 更有意思的是,陆劲松的开刀“手法”相当特别,他不用传统的手术刀,而是偏爱一把眼科专用的小刀。在台上,他用那把比一般刀片小一号的“眼科刀”剥离皮瓣、分离组织,手术做得相当精准和干净。针对乳腺癌患者的淋巴清扫,他更是精益求精,宁可手术时间长一点、消耗精神多一点,也要确保“干净”。他总是这样对学生们说,“肿瘤不似其他疾病,手术做得干净是预防复发的第一关。今天我开刀吃力点,换来的是病人的安心。” 最崇拜的偶像是白求恩 因为“连续作战”,半个月前,陆劲松终于病倒了。即使这样,他还“瞒”着院领导不肯取消门诊,“那可都是约了好长时间,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病人。我要是停诊了,他们就要再耽搁。”院领导最终妥协:允许他不休息继续开刀,但门诊必须先停一周,待病情恢复再复诊。 他的学生杜跃耀告诉记者,别看老师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可生活方面,是个十足的“马大哈”。他不讲究吃穿用度,完全没有娱乐活动,从小到大,最崇拜的偶像是白求恩;他半夜里做完实验,总是去病区转一圈,看看刚开完刀的患者好不好,而自己的女儿,常常睡着了还等不到爸爸踪影…… 十八年如一日,陆劲松几乎把时间都花在了医院和患者身上。有人问他悔不悔?他回答得干脆利落,“当医生是我的追求,医院是医生的"阵地",在这里我才会觉得踏实和安心。”而在他和乳腺外科同仁的共同倡导下,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多年形成了“不收红包”的传统。许多前来就诊的患者,刚入诊区便知晓,“这里的医生牌子大,但不收礼!” 时至今日,陆劲松已斩获诸多成就,但仍不满足。他常开完刀下台,带着些许调侃、些许认真地说,“完了,今天又没有时间看文献了。”白天忙临床、晚上做实验,科研临床两手抓,偶尔也会觉得力不从心。陆劲松感慨地告诉记者,如果能再多给我点时间,在乳腺癌的预防治疗科研领域再多些突破,今后将有更多的女性朋友能免于疾病痛楚。这,就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