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39健康上海新闻】肿瘤医院陆劲松教授:医师大爱撑起患者半边天

发布日期:2012年09月13日 点击数量:7162次

    核心提示: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卫生局联合新闻媒体开展的“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投票评选五‘十佳’”活动近期在全市拉开帷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陆劲松教授被提名为“上海市十佳医生”。
   
陆劲松,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进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工作, 2007年晋升为教授,现担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委员、乳腺外科副主任。2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乳腺癌的诊断和综合治疗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经验。
    至今,他仍保持着医疗纠纷、差错及事故零记录,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良医”。他先后被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系统评为“医德标兵”称号和“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站立问诊”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20年里,陆劲松教授在门诊为了节约有限的时间多看几位患者,他始终坚持“站立问诊”,旨在让远道而来的患者减少等候时间。
    乳腺肿瘤诊疗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金字招牌”,每天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患者,慕名找到陆劲松教授的就有几百人。常常因为门诊时间有限,许多患者挂不上号,无奈等候下一次门诊。看到患者焦急,陆劲松教授心里更急: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早点看到病?
    患者的单次诊疗时间没法 “压缩”,“拖诊”又常常发生,陆劲松最终发现:每次自己问诊,会先站起来与患者打招呼、坐下,再站起来送走患者,这些动作每天重复无数次,就算每次几秒钟,累计起来也浪费了半个多小时。他干脆就把椅子挪在一边站着看病,这样可以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亦能省下时间多看几名病人。
    现在,陆劲松教授每周二、周四全天门诊,掐指算来,从上午八点开诊到下午6点多“收工”,他一站就超过了10小时。患者们对于陆劲松教授的辛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写在信里。” 信里“让陆劲松教授好好休息吧”;“你们医院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位好医生”;“陆医生,您太累了,一定要好好休息,才能更好地为病人看病”,类似关切之语随处可见。面对极高强度的工作,陆劲松教授则未有丝毫怨言,他的脸庞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
    曾记得,有一次陆劲松教授因劳累过度发生面瘫,党政领导关切地让他回去停诊休息,科主任“命令”他好好休息,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的病没有关系,患者的疾病发展可不等人哟。”在办公室短暂的休息之后,他便披上白大褂,来到病区进行下午的例行查房了……
    走出医院,他也常觉得疲惫不堪,但只要来到诊室、手术室,他便会打起12分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患者的“健康卫士”,与“红颜杀手”抗争到底。 
    医院最晚“打烊”的诊室
    华灯初上,万家灯火,当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共享晚餐的时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4楼的乳腺肿瘤诊区内,依然有一盏没有熄灭的日光灯。这,就是陆劲松教授的诊区。每逢“门诊日”,他的门诊永远是所有诊区内最晚“打烊”的。
    365天,陆劲松教授的候诊区内总是人满为患,小小的一条走廊,人们往往需要侧着身体,小挪步,方能进入诊室。面对千里迢迢来院诊疗的病患,陆劲松教授总是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尽其所能回答患者每个问题,以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和不安。他常常对患者说:“你们女性得了乳腺癌,承受着疾病之痛和心灵重创,我尽管不是女性,但作为医生,你们的痛,你们的苦,你们的忧,我和你们一样感同身受,有任何问题您都可以问,我竭尽所能为你解决。”
    乳腺癌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手术、化疗、放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等。一位患者在表扬信中称赞陆劲松教授就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任何关于乳腺癌诊疗、康复中的问题,他都能一一给予明确解释,他还能将一些颇为深奥的医学知识,用可感、可知的比喻加深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了解,以进一步更好地配合医师的治疗和康复。
    目前,就诊过程中,普通群众时常抱怨“候诊2小时,就诊2分钟”。但在陆劲松教授诊室内,一般有些患者的就诊时间超过10分钟,有的甚至超过15分钟,通常专家栏中上午的门诊时间,陆劲松教授往往要看到下午才能“收摊”。对于病患的述说,他总能凑近患者,仔细聆听,双眼注视,以一种倾听者的角色,排解乳腺癌患者心中的恐惧、担忧、无助,并通过握手,拍肩、微笑等心理暗示,传递给患者一种正能量。因此,每位门诊患者经常笑称自己双眉紧锁地踏进诊室,满怀憧憬地迈出诊区……
    夜幕降临,陆劲松教授伸了伸懒腰,拖着疲惫的身躯即将走出诊区,候诊区内还有几位未能挂上专家号的患者六神无主地徘徊在各个诊室内。陆劲松教授不顾自己的疲倦,主动上前询问情况。原来一位在四川被高度怀疑“乳腺癌”的患者到达医院时已经过了挂号时间,正当她无助失望之极,陆劲松教授一边安慰她,一边拿起她在老家的钼钯诊断片,三步并作两步退回诊室,打开阅片灯,为“无号”患者免费进行诊疗…… 
    如今,为“没号”患者诊疗的佳话已在业界广泛传播开来,门诊结束后,你总能发现这么一个手持茶杯,戴着金丝边眼镜,身着白大褂的“天使”,被一些“没号”的患者团团围住。陆劲松教授站在人群中,时而低头翻看病史资料,时而将钼钯诊断片举过头顶,仔细查找病灶,已经磨破了皮的嘴唇还在详细回答患者和家属的种种提问。
    当“没号”患者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陆劲松教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感慨地说,看着平日里那些在诊区外“没号”患者焦虑的眼神,我就不忍心抛下他们,毕竟我是一名医生,能早日给患者指明一条明确的道路,也算是对这些患者最大的宽慰。让他们能够尽早定心,宽心,放心。
    改良技术“以患者为中心”
    乳腺癌患者,被称为一批折翼的天使。乳房,作为女性最为美丽的标志物,对于其生理和心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患者罹患乳腺癌,如何才能使她们在最小的创伤下根治疾病的问题,一直萦绕在陆劲松教授的心头。
    平日工作中,陆劲松教授主动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带到实践中,以“转化医学”为科研立足点,并站在患者的立场“瞻前顾后”,不断改良技术,力求给予患者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为此,他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在保证保乳腺癌手术彻底性、微创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良技术,保持患者乳房外观的完美。根据国外的诊疗指南,保乳术的患者乳房里面不需要缝针,只需靠自身的积液,便能自身闭合。然而,陆劲松医生发现,中国女性的乳房相对体积较小,对于外国的诊疗指南一味“拿来”,不懂得“革新”,便不能还东方女性一个完美的身形。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率先打破常规,在乳房内缝上线,此举更利于保证患者拥有一对漂亮的“双乳”。
    与此同时,拿眼科手术刀为乳腺癌患者“行刀”也是陆劲松教授的一大创新。在台上,他用那把比一般刀片小一号的“眼科刀”剥离皮瓣、分离组织,手术做得相当精准和干净。
    在手术台上,针对乳腺癌患者的淋巴清扫,他更是精益求精,哪怕最后的伤口缝制,也是由他本人一针一线仔细操作。他常说,宁可手术时间长一点、消耗精神多一点,也要确保“干净”,因此和他一起“搭班”的手术护士也时常“抱怨”陆劲松教授的手术做得很慢,时常要手术到深夜十点……他总是这样对旁人说,“肿瘤不似其他疾病,手术做得干净直接关乎患者的预后和复发风险。今天我们开刀吃力点,辛苦一点,病人术后就能少吃苦头,大大地减少转移复发风险。” 
    勇于担当,圆患者“妈妈”梦
    门诊、手术室、病区,被陆劲松教授称为自己的专属“阵地”,他自己则是统领这一阵地的将帅。病区中,他要求,医师一定要牢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时应该敢于担当,面对难度颇高的手术,也该为患者想尽一切办法,尽量解决,如果我们每个医师都是趋易避难,那许多患者将失去治疗的机会和生存的权利。
    曾记得,一位由陆劲松教授治疗的36岁乳腺癌患者,在为其摘去病灶的同时,保住了腹中的孩子,并在2011年9月26日成功分娩了一个7斤的大胖儿子。治疗的成功、得子的喜欢,当事人娟娟和其丈夫两眼噙着泪花娓娓道来,当在其他医院就诊后得知要想治疗疾病,不能保住孩子的残酷现实后。娟娟来到了陆劲松教授的门诊,在初次就诊时,陆劲松教授便从她的目光中,看到了一种无助,更有一份求生的渴望。当时,陆劲松教授安慰着娟娟,并肯定地表示:“你的病能治好,孩子也能保。”
    闻讯此言,娟娟转悲为喜,心中的阴霾被灿烂的阳光取代。陆劲松教授则是深感压力重大,这种怀有身孕的患者临床上极其少见,既要摘除病根,又要保住孩子,这对自己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诊区内看似小小的“承诺”,则需要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案的处置方案。为此,在美国开会出差期间,娟娟的病例也始终挂在陆劲松教授的心头。他时常打开笔记本,脑海里不断思索娟娟手术的难点和要点。他深知手术要顺利完成需要经历麻醉关、手术关、保胎关、感染关等重要环节,环环相扣,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及母亲及腹中胎儿。权衡再三,他决定邀请妇产科医师陪同手术,为胎儿保驾护航……
    原定的手术日需要推延,当陆劲松教授走下班机,便拖着行李,直奔医院,向娟娟和家属说明了情况,得到了患者家属的充分认可。
    手术当日,整台手术进行得相当顺利,中午患者被推出手术室。下午三点,手术中的陆劲松教授接到了病区护士的电话,说娟娟感到了剧烈腹痛,提示宫缩出现。闻讯后,陆劲松教授立即根据预案及时处置。不久之后,患者即转危为安。晚上九点,完成了一天的手术后,陆劲松教授顾不上坐电梯,从手术室走楼梯直奔患者的病房,急忙询问她的身体情况,待一切处置稳定之后,方才离开灯火通明的病区,到家时已是子夜时分。想到安全渡过了手术关,才顿感轻松和欣慰……
    一位普通的外科医生,一位拥有十八年党龄的普通党员,或许陆劲松教授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然而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平常工作中点点滴滴的一种坚守。每个得知罹患乳腺癌的患者,心中的半边天瞬间坍塌,无助、失落、绝望成为了她们 “悲怆的强音”。陆劲松教授用自己的医术解除了病患的痛苦,给予了她们重生的机会,用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重建患者脆弱的心理防线,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重燃生活希望,迎来生命中的春天。 
    在现今的医疗队伍中,我们需要像陆劲松教授一样在岗位上恪尽职守、坚守白衣天使职业道德,默默奉献的医务工作者。古人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陆劲松教授就是我们身边一位可托可任可信之良医!
   (通讯员:倪洪珍  责任编辑:吴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