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人民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新输液护理技术造福患者

发布日期:2009年08月10日 点击数量:8512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新输液护理技术造福患者

                                  2008年10月24日14:04 来源:人民网-健康频道

    人民网上海10月24日电  众多肿瘤患者在手术后都需要接受化疗,而且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开展,新的抗肿瘤药物大量用于临床,需要静脉给药的病人越来越多。这些病人的静脉往往因多次化疗后导致静脉穿刺困难,增加了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也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有什么办法能够减轻病患的痛楚,为静脉给药“保驾护航”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的PICC技术,为维持静脉通畅和预防静脉炎提供了有效方法,目前在肿瘤病人中得到推广应用。

    所谓PICC,指的是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英文名称为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由肘部的静脉或上臂静脉穿刺置入,其尖端位于心脏附近的大血管内,用于为病人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PICC的优点很多,可以避免各类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保护外周血管;可以提供一条可靠的输液途径,降低药物外渗的可能,从而提高治疗安全性;能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减轻病人的痛苦。据介绍,一次置管最长可以留置一年,可带管在家或上班,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需长期静脉治疗者、需长时间连续输液者(如持续化疗泵输注)、需输入刺激性药物者(如化疗、甘露醇等)、需静脉高营养治疗者等,都可适用PICC置管办法。

    为了让门诊病人顺利渡过化疗期,解决出院携带PICC病人的置管维护问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理部率先建立了置管维护门诊,主要承担门诊病人PICC置管、长期置管病人的维护、院内院外疑难置管和并发症病人的会诊、规范操作的示教和培训等工作。3年多来,这家医院PICC置管维护门诊共完成PICC置管1000余例、深静脉导管维护2万余例、院内外PICC疑难置管及并发症处理的护理会诊数百例。此外,为全国各地医院培训了数批PICC置管维护专职护士。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置管维护门诊有4名专职护士。她们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国内外医院的临床经验、邀请静脉输液专家共同讨论等办法,建立了一整套PICC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持续优化PICC的置管和维护方法,使之更加合理、规范,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交口称赞。“PICC门诊管理模式”获得了复旦大学《临床护理成果奖》。

    现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置管维护门诊又开展了一种名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护理新技术。这种可长期留置在人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主要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和静脉导管系统组成,通过一个介入小手术完全植入皮下, 可减少感染的危险,提高病人的治疗安全性和生活质量。当病人需要静脉用药时,由经过训练的护士把药液通过无损伤针输注到皮下的“输液港”内即可。(戴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