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肿瘤医院打破普通门诊传统设置格局:“一站式服务”方便患者就医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07日
点击数量:5977次
肿瘤医院打破普通门诊传统设置格局 “一站式服务”方便患者就医 日期:2009-12-07 作者:陈青 来源:文汇报 |
 |
|
|
在同道眼里,一向比较“低调”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近来“一反常态”,变得有些“不安分”。而造成如此深刻印象的,正是该院门诊设置接连两次的大“变脸”。 专家门诊不再“大炮打蚊子” 首次“变脸”在去年年初。该院打破沿袭了近80年的普通门诊传统设置格局,把原先分设外科、化疗科、放疗科、中医科的四个大科,改为按肿瘤部位分设的头颈部肿瘤、乳腺肿瘤、腹部及软组织肿瘤、泌尿系统肿瘤、肝胆胰肿瘤、胸部肿瘤、妇科肿瘤、化疗及淋巴瘤等八个“专病门诊”,引导初诊病人“对号入座”。 此番“变脸”取得了“双赢”——初诊患者在节约了挂号费用的同时,为对症诊疗赢得了时间,疑难病症患者因此得到了合理分流,“看专家难”的矛盾得以缓解;而专家门诊也因此减少了“用大炮打蚊子”的尴尬,回归了其原来的定位。 “但一年多的实践也显现出不足之处。”该院门诊部主任华健说。由于“专病门诊”的接诊医生由外科、化疗科、放疗科等轮流坐诊,“单打独斗”时,一旦跨越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时就必须找“外援”,而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又分设在不同的楼面,即时病例讨论显然难以实现。无奈之下,一些病人不得不重新挂号。然而,每个科都有40多个专家,每个专家又各有所长。“不要说是病人,就是我们自己医院职工也未必明了。因此,病人挂错专家号的事也就时常发生。原先让病人诊疗提速的预期目标自然也就打了折扣。”华健坦言。 “专病诊疗区”减少患者折腾 而近期实施的门诊再次大“变脸”,则将目标锁定在为肿瘤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患者的上下往返奔波。针对原先存在的不足之处,该院将原先八个“专病门诊”重新整合为六个“专病诊疗区”,并将专家门诊与专病门诊“混拼”在同一诊疗区域内,而在该区域内外科、放疗、化疗医生毗邻而居,患者一步到位便可完成就诊,获得个性化的最佳治疗方案。 日前,从浙江来沪就诊的张老伯挂了腹部及软组织肿瘤的专病门诊号,根据挂号单上的提示,来到了门诊4楼的“腹部及软组织肿瘤的专病诊疗区”就诊。外科顾卫列医生仔细问诊之后,请来了隔壁诊室的化疗科医生印季良,共同读片后,为老人制定了“先化疗后手术”的治疗方案,并开出了内科住院登记单。 外科医生开出内科住院单,对于不明就里的患者而言,感受到的是一份便捷,一份温馨。“其实这些外在形式的变革,真正体现了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这一新理念在日常诊疗工作中的贯彻落实,而最终将会给病人带来的看得到的益处是生存期的延长和生存质量的改善。”该院副院长郭小毛教授说。 本报资深记者 陈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