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劳动报】最“毒”乳癌有望靶向治疗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16日 点击数量:6177次

 

 在乳腺癌学界被认为最难治且最“毒”的三阴性乳腺癌,有望分类而治,获得精准靶向治疗。历时五年联合攻关,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四支专家团队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并提出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这一研究成果3月8日在肿瘤学领域著名期刊《癌细胞》发表。

 

  三阴性乳癌为何凶险

 

  “乳腺癌像一个‘大家族’,可细分为腔面A、腔面B、HER-2阳性和三阴性四大亚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是最‘毒’的一种,约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的18%。”项目主要研究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三阴性乳腺癌之所以称为‘三阴’,正是因为这种乳腺癌的亚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三个主要治疗靶点均为阴性。与其他三种乳腺癌亚型相比,三阴性乳腺癌的全身治疗主要依靠化疗,并且治疗效果不佳,这是乳腺癌学界的一道世界性难题。”

 

  “抗癌药物要发挥作用,必须先在肿瘤上找到作用的‘靶子’,即药物靶点。”邵志敏指出,“缺乏特定的治疗靶点,是导致三阴性乳腺癌长期以来没有很好治疗手段的主要原因。”

 

  目前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以化疗为主,但即便如此,相当一部分患者还是承受了化疗的毒副作用带来的痛苦,且因“盲目”化疗容易产生耐药而无效,3年后的复发率达到40%至50%,而一旦发生远处转移则几乎不可治愈。

 

  “复旦分型”有望分类而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三阴性乳腺癌可能并不是单一的类型。”邵志敏坦言,最“毒”的乳腺癌有哪些亚型?此前在国际上所有的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课题中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有更精确地了解不同亚型,才能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有效的靶向治疗。”

 

  循着这个思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团队,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执行主任、上海科学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黄薇研究员团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石乐明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王鹏教授团队,对465例三阴性乳腺癌标本展开研究,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通过对庞大基因数据的分析,研究团队证实三阴性乳腺癌不仅拥有自己的“家族”,家族中有不同的亚型,且不同亚型之间可能存在生存差异,对不同治疗方案敏感性不同。

 

  团队通过大量数据的比对分析,根据这些亚型基因表达的不同特征,将三阴性乳腺癌分类,并命名为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腔面雄激素受体型、基底样免疫抑制型和间质型。“复旦分型”也是国际上首次基于多维大数据系统提出的三阴性乳腺癌分类标准,这为寻找到三阴性乳腺癌的靶点指明了新方向。

 

  研究正在转化临床应用

 

  目前,邵志敏教授团队根据前期实验结果发明了临床实用的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方法,结合乳腺外科推行的精准医学基因检测,可以为每一位患者进行精确的分子分型并鉴定药物靶点,从而有望在临床中实现精准治疗。“我们开展了针对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FUTURE研究,该项目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立项,试图在三阴性乳腺癌中根据患者各自不同靶点精准地分成四型七个不同的靶向臂。对于化疗后耐药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可以说带来了生机和曙光。”邵志敏教授表示。

 

  他解释道,不同亚型独特的基因突变是临床转化研究的“航标”,破除了以往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向模糊”的困难,有助于医学专家“有的放矢”。根据基础研究数据,我们还提出了“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针对这些特殊基因突变研究,结合临床试验,就有机会更早实现临床转化,更快开发出针对不同三阴性乳腺癌靶点的药物,让患者尽早获得精准且能明显提升疗效的治疗方案。

 

  此项研究还同时首次公布了一批中国人三阴性乳腺癌的特有基因突变:例如PIK3CA基因突变,在我国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人群中的比例要显著高于美国的数据。

 

  研究团队一致认为,这项研究将为后续开展针对国人三阴性乳腺癌的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提供数据和证据的支持。据悉,后期团队将对于突变基因上导致癌变的位点进一步探析,以期缩小临床转化研究的范围。

 

 

原文详见:http://www.51ldb.com/ldb/node41/node2151/20190329/n75456/n75474/u1ai44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