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朝夫教授带领大家看病理切片
人们很难把诗人与医学类专家联系在一起相称,但是,我们真诚的把这个称呼送给来我校一附院病理科的上海援疆干部,现任医院病理科主任王朝夫教授。
八月份,王老师来之前,大家纷纷猜测他是什么样,心里隐隐有点忐忑不安,当他来后,第一天就指导大家,带领大家阅读病理切片,讲授知识,一直坚持到今天,包括周末休息日,从未间断,而这一习惯,也感染了病理科其它同志。
病理诊断最疑难的当属淋巴瘤诊断,他从最基本的正常组织结构讲起。有的人听课前复习了淋巴结知识,觉得很简单,听王教授的课才发觉小小的淋巴结结构不简单,听完他的课才知道平时学习的淋巴结结构知识是一个阶段,而正常淋巴结结构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变化的,深入浅出的讲课使大家豁然。
在学习淋巴瘤诊断中,他不是罗列一大堆分类分型,而是从每一张切片入手,采用案例式教学进行鉴别诊断,培训了病理诊断思维模式。给我们补了一课。
他讲授病理切片风趣幽默,在讲淋巴瘤时,如何鉴别是炎症或肿瘤,他说,如果发现各种细胞都存在,叫和谐共存,可能不是瘤,而只有一种细胞时,这是一种单克隆现象,这可能就是瘤了。非常形象,让大家把平时难懂的东西几句话勾勒出来。而这种讲解,也令大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到更多的肿瘤疾病诊断。同时,他把诊断思维用诗歌的形式呈献给大家,“组织形态不尽同,细胞变化万千中,红紫之间辨良恶,放大世界乐无穷”通俗易懂。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称他为“诗人病理专家”的缘由。自从他来后,病理科诊断切片就没有再拿出去会诊了,他说,诊断必须有理有据,让自己先信服,不要只凭感觉。
对于病理疑难切片阅读会,他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他说,搞好人际关系,才能搞好工作,学会做人再做事。
他常说,我来这里,对我个人是一次宝贵经历,同时,我也带来了党中央和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落实党的少数民族政策,新疆发展了,新疆就稳定了,这也使我有一种使命感,我来这里没有强制性任务。但是,我愿意释放自己的激情、热情,为你们、为边疆人民服务。朴实真诚的语言,感动着病理科每一个人,激励大家在他的带领下,把病理科创建成为医院优秀的团队,为新疆稳定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转自《新疆医科大学校报》第336期(2008-04-15)
作者: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张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