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新民晚报】让肿瘤患者欣慰地看着后代成长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15日 点击数量:5563次

    第二次来中国、第一次到上海,托马斯教授却选择一连两天“蹲点”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忙了两天

  昨天一早6时半,他先是跟在医院胸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首席专家陈海泉教授的“背后”,参加了对所有病人的大查房以及重点病历讨论;然后是听院长蒋国梁教授介绍肿瘤医院的学术概况;紧接着一人一台“独脚戏”,一连讲了有关晚期肺癌胸腔镜手术和基因治疗肺癌的两个专题报告;再下来是整个一下午3个小时,托马斯与四五十名中国同行“海阔天空”地交流,涉及的话题都颇有挑战意味。

  “今天更厉害。我们安排了4间手术室,接连要完成20台胸部肿瘤手术,包括肺癌和食管癌。托马斯说了,他要跟着,要看全部,特别是要看看美国较少见到的食管中段鳞癌,中国医生怎么开。”陈海泉说着说着就笑了,因为在美国,即使身为著名的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胸外科主任,“20台手术应该超过他一周的工作量了!”

  评价颇高

  其实,说起眼前这位至今保持着全球纵膈镜最高手术量、并且有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胸外科手术器械发明专利的美国胸外科学会主席,中国同道对他更多的了解与尊敬,是托马斯教授还是美国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的主席。NCCN是由全美20多个顶级肿瘤中心组成的、代表美国癌症研究和治疗最高水平的学术联盟,提倡多学科合作,其发布的肿瘤系列临床实践指南,已成为全球医学界一个重要的参考范本。

  在美国同事的极力推荐下,刚好准备去杭州出席一个学术活动的托马斯,临时决定改在上海做深入访问。短短两天,会有什么印象?

  “完全出乎预计。完全与我们在做的一模一样。完全是高水平的。”托马斯教授全然不介意记者一见面就很直白的提问,一口气蹦出了“一大堆好话”。他说,这里是一个很好的肿瘤中心,这里的医生对肿瘤治疗有很好的理解,也做到了高水平。“还有,中国人多,中国的肿瘤病例也多。”他觉得自己此行收获颇多。

  托马斯特别以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多学科治疗小组作为例子。在他的印象里,中国有不少优秀的临床医生,“但是我没想到这里也有很好的肿瘤团队,放疗的、化疗的、病理的、外科的、放射诊断的,多学科在一起,有很好的合作,并且成为一种常规。”他相信,这样坚持下去,中国的肿瘤临床治疗一定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展望未来

  都说肺癌难治。记者请托马斯教授对肺癌临床治疗的未来发展做一下“预期”,他几乎未加思索就谈了3点。一是期待发现更早期的病人。美国搞早期筛查,肺癌一期病人占20%,治疗效果就明显提高。二是看好微创治疗,因为它将大大增加病人的治疗机会,同时减少风险。三是每隔几年就有一批新的化疗、靶向治疗药物问世,“我们虽还不能治愈它,但是我们期待着能逐步实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让他们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后代成长。”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