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29年,圣心医院经过多方努力取到了中比庚款教育慈善委员会主席赫斯的拨款,购买了0.978克镭锭、2台深部X线治疗机和1台X线诊断机。 |
|
|
2、1929年,放射治疗科成立。 |
|
|
3、创始:1931年3月1日圣心医院决定挂牌成立“中比镭锭治疗院”,由圣心医院院长陆伯鸿、院务主任陆隐耕、医务主任宋梧生管理。 |
|
|
4、1935-1936年,庚款委员会召开了数次会议,决定从1936年起,中比镭锭治疗院成立独立单位,由中比庚款委员会直接领导,院址暂时仍设在圣心医院内,聘请比利时鲁文大学肿瘤研究院临床主任医师比藉希腊人范燮理(H. Vassilisdis)为医务院长、宋梧生为总务院长,当时只有1名中国医师和1名比利时医师、20多张病床。 |
|
|
5、1937年10月,“八.一三"事变后,圣心医院被日军海军司令部占领,后成为华侨集中营。之后,圣心医院和中比镭锭治疗院暂时迁到法租界祈齐路45号(今岳阳路197号),该处房产由中比庚款委员会免费租给医院使用一年。 |
|
|
6、1938年9月,医院迁至霞飞路1729号 (今淮海路1733号)。 |
|
|
7、1939年6月,中比庚款委员会将镭锭治疗院无偿转交给比利时驻华医学会,由医学会代表,当时任比利时驻外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拉枫丹(M. J. La Fontaine)接管。 |
|
|
8、1940年1月,比利时驻华医学会又将中比镭锭治疗院的管理委托给天主教会,由圣方济合会(Missionnaires Francisc-ainesde Marie)安排该会修女掌管治疗院,原医务主任宋梧生仅保留“医学顾问”名义,其原有的职权由大嬷嬷取代。当时的代理院长是法国人日芮(Genin),副院长为汤于瀚医师,徐惊伯为放射科医师。 |
|
|
9、1941年12月8日,日本向英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比利时人被日本人关进了集中营,中比镭锭治疗院院长改由汤于瀚担任,经费也只能由治疗院自身解决,当时医院有病床55张,职工50多名,该局面一直维持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 |
|
|
10、1945年9月,汤于瀚辞职,国民政府卫生部代表和比利时驻华医学会代表联席会议决定聘请放射科医师徐惊伯为院长。 |
|
|
11、1946年,检验科成立。 |
|
|
12、1946年,比利时驻华医学会将中比镭锭治疗院交给国民政府,并由卫生署派金宝善医师主持镭锭治疗院管理委员会工作。后来,为顾及中比友好关系,决定成立理事会,由比利时驻华大使拉盖特(Le Ghait)任名誉理事长,卫生署署长刘瑞恒任理事长,常务理事由宋梧生、汪代玺、窦佛莱晓(E. De Vleeschowver)等担任,医院的部分经费恢复由中比庚款委员会提供。 |
|
|
13、1947年2月,中比镭锭治疗院为当时亚洲治癌唯一处所。 |
|
|
14、1947年,医院增添了深度X线治疗机、菲利浦X线诊断机、菲利浦接触式X线治疗机。 |
|
|
15、1947年10月,因徐惊伯院长应邀赴美访问,由理事会出面聘请吴桓兴为院长,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 |
|
|
16、1949年9月,中比镭锭治疗院理事会续聘吴桓兴为院长、宋梧生为副院长,理事会的主要成员没有变动。 |
|
|
17、1949年,病理科成立。 |
|
|
18、1950年,王琪、王懿龄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
|
|
19、1950年,刘泰福教授开展宫颈癌的镭疗,提高了妇科肿瘤的治疗疗效。 |
|
|
20、1950年2月,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了中比镭锭治疗院,从此归上海市卫生局领导并任命朱直先同志为军代表、叶先耀同志为接管小组组长。 |
|
|
21、1950年8月,卫生局党委决定建立中比镭锭治疗院党支部,任命王平同志为党支部书记。 |
|
|
22、1951年7月,中比镭锭治疗院更名为上海镭锭治疗院。 |
|
|
23、1952年,吴桓兴院长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从朝鲜归国不久,又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负责创建国内一个崭新的学科——放射生物学专业,开展对辐射损伤和修复过程及机理的研究,为原子能的广泛运用提供医学保障。 |
|
|
24、1953年,放射科成立。 |
|
|
25、1954年1月,上海镭锭治疗院划归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并定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自此,医院正式附属于上海第一医学院。 |
|
|
26、1955年3月,宋梧生担任院长。 |
|
|
27、1956年,周德芳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
|
28、1956年,因医院调整,由李月云教授负责的中山医院肿瘤外科划归肿瘤医院,镭锭医院成为集放疗、病理、外科三驾马车俱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也是国内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 |
|
|
29、1956年 ,大外科成立。 |
|
|
30、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在国内肿瘤医院中首先建立中医门诊。 1964年,建立中医中药研究室,当时在国内是首创。并于1978年,建立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于尔辛教授任科室主任,这也是首个在国内肿瘤医院建立中医科。 |
|
|
31、1956年,成立麻醉组,继而于1957年成立麻醉科。 |
|
|
32、1957年,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举办肿瘤病理进修班和细胞学进修班,是卫生部病理医师培训基地,也是首批国家研究生培养基地之一。 |
|
|
33、1958年,同位素室成立,后又改名为核医学科。 |
|
|
34、1958年4月21日,兴建钴60治疗机房,标志着高能射线时代的开始。 |
|
|
35、1958年8月11日,医院完成了对16个单位10563人的肿瘤普查,发现早期癌32例、良性肿瘤175例、癌前期766例。这是医院青年医师顾健人发出“3年内控制癌肿”倡议后,在党委支持下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
|
|
36、1958年,医院在国内首先创建上海市肿瘤等级和报告制度。 |
|
|
37、1959年3月,陈瑛担任院长。 |
|
|
38、1959年,国内著名肿瘤病理专家顾绥岳教授在病理科的班底上成立了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有余新生、顾建人、许良中、漆畹生等参加,所址位于肿瘤医院内。 |
|
|
39、1959年6月,受卫生部派遣,副院长顾绥岳赴苏联,出席全苏病理解剖学会。 |
|
|
40、1959年10月,受卫生部派遣,放射科副主任王琪赴苏联考察肿瘤防治研究工作。 |
|
|
41、1959年,医院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至“文革”前共培养8名各科研究生。 |
|
|
42、1959年,顾绥岳、王懿龄教授等编写国内第一本《外科病理学讲义》。 |
|
|
43、1959年,超声诊断室成立。 |
|
|
44、1960年,肿瘤妇科成立。 |
|
|
45、1960年,开展鼻咽癌的镭模治疗,提高了鼻咽癌的疗效,并降低了病发症。 |
|
|
46、1960年,张志义、孙燕教授出版国内第一本化疗专著《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 |
|
|
47、1960年,医院由宛平路11号迁至东安路270号。 |
|
|
48、1961年6月23日,顾绥岳参与编写《医学百科全书》。 |
|
|
49、1962年3月,李德担任院长。 |
|
|
50、1962年10月25日,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决定,肿瘤医院由党支部改为党总支部,成立总支委员会,李德同志任党总支书记,下设3个党支部。 |
|
|
51、1963年,实施肿瘤新病例报告制度。放疗从镭锭、深度X线发展到钴60。治疗病种从宫颈癌、鼻咽癌扩大到胸腹部肿瘤。体内放疗开始探索应用化疗从单一用药转向多药联合。 |
|
|
52、1964年8月31日,受卫生部派遣,俞鲁谊医师出席在法国召开的国际防痨联合会年会,随后去瑞典和古巴访问并出席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召开的亚非医学会议。 |
|
|
53、1964年,大外科分为头颈组、胸组、腹组三组。 |
|
|
54、1964年12月,化疗科成立,后改名为肿瘤内科。 |
|
|
55、1965年,化疗科被卫生部批准为“抗肿瘤化疗南方基地”。 |
|
|
56、1965年,医院开展移动条野照射技术应用,对肝癌、卵巢癌、腹腔淋巴瘤等提高疗效。 |
|
|
57、1965年,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尺动脉插管及区域灌注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 |
|
|
58、1965年,成立药剂室,1968年药剂科成立。 |
|
|
59、1966年,开展肝癌放射治疗的临床试验,并于1974年首次报道肝癌放射治疗的五年生存率。 |
|
|
60、1966年4月-6月,冯允堂担任院长。 |
|
|
6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医院医疗工作受到相当大的干扰,科研和教学工作停顿。即使在医疗秩序紊乱的情况下广大职工仍坚持在岗位, 上,为患者服务。 |
|
|
62、196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划归上海市卫生局,更名为“上海市肿瘤医院”。 |
|
|
63、1969年,上海市肿瘤防治办公室设于医院内,开展了防癌宣传。 |
|
|
64、1970年,建立江苏启东肝癌现场防治基地,1972年与其他医院赴启东医疗队,帮助开展肝癌病因研究。 |
|
|
65、1970年,在国内首先开展分期性剖腹探查术,为恶性淋巴瘤提供病理分期基础。 |
|
|
66、1970年,在国内率先进行分性化甲状腺癌的选择性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 |
|
|
67、1971年,国内最先开展标准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
|
|
68、1973年,谢大业教授在国内首创应用冷冻术治疗转移性肺癌及部分周围性肺癌,大大缩小了肺组织及功能的损伤,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
|
|
69、1974年,医院放射科在全国率先开展霍奇金病大面积不规则野的治疗,将I,II期霍奇金病的5年生存率提高至94%,该成果于197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
|
|
70、1975年,病理科陈士雄、刘尚廉和沈铭昌主编了国内第一本细胞学专著《实用肿瘤细胞学》。 |
|
|
71、1976年,医院组织医疗队赴唐山地震灾区进行救护工作。 |
|
|
72、1976年-1979年12月,洪雪担任院长。 |
|
|
73、1978年,于尔辛教授承担国家“六五”、“七五”——“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攻关项目,并承担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自然基金等三十余项课题,“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肝癌”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获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项奖项。奠定了中医科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
|
|
74、1978年,恢复招收肿瘤病理硕士生。 |
|
|
75、1978年,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善了Ⅱb期及Ⅲ期患者疗效。 |
|
|
76、1978年,病理科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常规切片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病例数居全国之首。 |
|
|
77、1978年,放射诊断科正式从放射科分离,独立成科。 |
|
|
78、1978年9月,内镜科成立. |
|
|
79、1978年,国内第一家肿瘤临床药理实验室成立。 |
|
|
80、1979年,刘军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
|
|
81、1979年,妇科开展腔内后装近距离放疗,代替了镭锭治疗。 |
|
|
82、1979年,医院又恢复由上海第一医学院领导,继续成为附属医院,但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及肿瘤防治办公室与医院脱离,直属市卫生局领导。 |
|
|
83、1979年,恢复了全面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
|
|
84、1979年,医院建成了62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此后又陆续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及示教室楼、多功能会议室。 |
|
|
85、1980年,开始对肝癌的辩证类型作现代科学探索,提出了肿瘤辩证论治试验探索的重要性。 |
|
|
86、1982年,国内率先开展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
|
|
87、1982年,医院放射治疗科安装了国内第一台高能直线加速器。 |
|
|
88、1983年,李月云教授获全国卫生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
|
|
89、1983年,大外科决定设立头颈外科、胸外科及腹外科。隶属于大外科。 |
|
|
90、1983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卫生部肿瘤药品临床基地,研究重点为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 |
|
|
91、1983年,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
|
|
92、1983年,国内首先开展晚期外阴尿道全切,膀胱肌瓣尿道成形术。 |
|
|
93、1984年,开展超声介入治疗。 |
|
|
94、1984年10月,许良中担任院长。 |
|
|
95、1985年,成立妇女委员会。 |
|
|
96、1985年5月,医院病理科主任张仁元赴美访问期间,发现一种新型肿瘤-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获美国病理研究院荣誉奖章,并为选为国际病理学会第一位中国会员。 |
|
|
97、1985年12月中旬,首届全国临床细胞学学术交流会在肿瘤医院举行,全国临床细胞学研究会同时成立,还成立以顾绥岳教授为主编的《中国临床细胞学杂志》编委会。 |
|
|
98、1985年12月,为了适应科研需要在院内成立了上海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以此开展以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工作。 |
|
|
99、1985年,医院开始招收博士生。 |
|
|
100、1986年,成立医院退管会。 |
|
|
101、1986年,由孙曾一教授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恶性淋巴瘤》专著,继之又编辑了国内第一部恶性淋巴瘤诊治规范的教学录影带莫善兢教授主编出版国内首部《大肠癌》专著。同期出版的还有《乳腺癌》、《淋巴癌》、《肺癌》。 |
|
|
102、1986年,将介入化疗运用到妇科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开展了宫颈癌新辅助治疗,改善了巨块型宫颈癌患者的疗效。 |
|
|
103、1987年,放疗科赵森主任受命组建上海医学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此后连任三届主任委员后被聘为终身名誉主委。 |
|
|
104、1987年,上海市抗癌协会成立并挂靠在医院。 |
|
|
105、1988年,创办我国第一本肿瘤科普杂志——《抗癌》杂志。 |
|
|
106、1988年1月,曹世龙担任院长。 |
|
|
107、1988年2月10日,医院党总支部升格为党委会。傅成瑞任书记。 |
|
|
108、1988年3月29日,由肿瘤医院、校科研处和卫生部科教司计划处共同研制的“全国卫生系统科技统计资料计算机自动报表生成系统”,通过上海市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和本校共同主持的专家鉴定。 |
|
|
109、1988年5月,刘泰福教授获美国放射专业最高学术机构美国放射学院授予的荣誉院士称号,这是美国授予国外放射专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
|
|
110、1988年11月13日,肿瘤医院举办“社会开放日”,把病人请进医院,传授防治肿瘤知识,解答各种有关癌肿的疑问,消除对癌症的恐惧。 |
|
|
111、1988年,在国内首先开展酶联法测定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研究项目。 |
|
|
112、1989年,肿瘤学成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 |
|
|
113、1989年4月13日,肿瘤医院被评为上海市1987-1988年度卫生系统文明单位。 |
|
|
114、1989年12月15日,肿瘤医院成功建立我国第一株人鼻咽癌瘤株。并于1991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
|
115、1989年,医院病理科在国内首先开展细胞学临床免疫组化诊断,同时开展了多聚酶链反应、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等免疫测定,DNA测序等分子病理研究。 |
|
|
116、1990年,非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技术在鼻咽癌、肺癌、食管癌中的应用,提高了局部控制率,从而改善了生存率。 |
|
|
117、1991年,于尔辛教授获全国卫生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
|
|
118、1991年11月9日,为庆祝建院60周年,医院向社会敞开大门,开展义务咨询,宣传防病知识的活动。 |
|
|
119、1991年,开展软组织肉瘤的肢体广泛切除及铱192内照射,保存肢体研究。 |
|
|
120、1991年,医院主办学术刊物《中国癌症杂志》。 |
|
|
121、1991年,提出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整体调整和局部治疗模式。 |
|
|
122、1991年,开展了子宫颈癌放疗中盆腔剂量均匀分布,创建优化腔内放疗法,改进放射治疗技术,降低了宫颈癌宫旁的复发率,提高了治愈率。 |
|
|
123、1992年,于尔辛教授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 |
|
|
124、1992年-1994年,医院获全国卫生系统思研会先进基层单位称号。 |
|
|
125、1992年8月31日,经市府批准,确定肿瘤医院为上海市医疗卫生单位劳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
|
|
126、1992年10月5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成立上海市疑难病例会诊中心,张仁元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
|
|
127、1993年,沈镇宙教授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任期至2007年。 |
|
|
128、1993年,于尔辛教授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
|
|
129、1993年,由曹世龙院长牵头,汤钊猷教授主编了《现代肿瘤学》一书。第1版在1993年6月出版后,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图书奖(1994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1994年)、“中国图书奖”(1994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5年)等多项奖项,并于2000年出版第二版。 |
|
|
130、1993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了裸鼠人体宫颈癌移植瘤模型。 |
|
|
131、1993年,张志毅教授编写了国内第一本《妇癌临床手术学》。 |
|
|
132、1993年7月,经上海市卫生局批准医院成立上海市乳腺肿瘤防治中心。 |
|
|
133、1994年,沈镇宙教授获全国卫生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
|
|
134、1994年3月,刘邦令担任院长。 |
|
|
135、1994年9月,经上海市卫生局审定上海市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在医院。 |
|
|
136、1995年6月,肿瘤病理学正式批准为上海市领先医学。 |
|
|
137、1995年9月,经上海市卫生局审核,认定医院为"三等甲级"医院。 |
|
|
138、1995年,病理科被列为上海市领先学科。 |
|
|
139、1996年,顾绥岳教授等主编的《实用外科病理学》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
|
140、1996年,张仁元 、朱雄增教授的“软组织肿瘤的病理鉴别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的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
|
|
141、1996年,建立分子生物实验室,开展乳腺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 |
|
|
142、1996年,由王弘士教授于1981年首创的舌骨下肌群肌皮瓣首先在舌再造成功以后,进一步应用于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I期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于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
|
143、1997年12月10日,肿瘤医院获得卫生部颁发的医院和医疗管理单项奖。 |
|
|
144、1997年,沈镇宙教授等的“乳腺癌的治疗及临床基础研究”项目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
|
145、1998年,邵志敏教授获加州大学第一届“校长奖”。 |
|
|
146、1998年,适形反射治疗技术的应用,使放疗向精确定位、精确射击、精确实施的“三精”方向发展。 |
|
|
147、1998年,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肿瘤病理”通过验收,学科带头人为施达仁教授。 |
|
|
148、1998年,医院自筹资金建造18层病房综合大楼,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楼内有现代化设施相配套。自此,医院总建筑面积达到6.2万平方米,拥有床位570张,职工总数达840名。设临床医技科室18个。 |
|
|
149、1998年,医院被评为第四届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 |
|
|
150、1999年,于尔辛教授等的“肝癌的健脾理气方治疗”项目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
|
151、1999年,曹世龙教授的《肿瘤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一书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
|
152、1999年,医院被评为第四届(1997-1998年度)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 |
|
|
153、1999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 |
|
|
154、1999年,开展乳腺X线立体定位穿刺活检。 |
|
|
155、1999年,开展保留颈丛神经的颈清扫手术研究。 |
|
|
156、1999年,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成立。 |
|
|
157、2000年6月,乳腺外科成立。 |
|
|
158、2000年,干部病房成立。 |
|
|
159、2000年,国内较早开展了胸段食道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在整体上提高了病灶局控率及患者的生存率。 |
|
|
160、2000年,开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至2000年已经70例,准确率达92%,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
|
161、2000年,开始开展直肠癌下切缘研究、直肠癌J型贮袋手术方法研究及Miles手术后会阴部肌皮瓣修复研究。 |
|
|
162、2000年4月,经上海市卫生局审定上海市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在医院。 |
|
|
163、2000年7月,因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建校,肿瘤医院再次更名为"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
|
164、2001年2月,医院再次更名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
|
165、2001年5年,蒋国梁担任院长。 |
|
|
166、2001年,肿瘤放射治疗经上海市卫生局遴选为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 |
|
|
167、2001年,医院迎来七十周年华诞,医院制定了员工守则,并确定了“关爱、团结、求实、开拓”的院训。 |
|
|
168、2002年5月,泌尿外科成立。 |
|
|
169、2002年2月,乳腺外科经上海市卫生局遴选为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 |
|
|
170、2002年5月,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经由复旦大学批准正式成立于医院。 |
|
|
171、2002年9月,医院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签定了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合约。自此,医院首次引进商业保险参与医疗赔偿。 |
|
|
172、2003年8月,由医院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主办、香港夏丽君女士赞助的“妍康沙龙”正式在医院成立,该沙龙通过定期举行讲座、咨询热线和网络为大众提供乳腺癌防治的健康知识。 |
|
|
173、2003年9月,医院与美国德州安德森肿瘤中心正式签署协议缔结为“姐妹医院”。自此,医院在国际交流领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
|
174、2004年,医院民进支部获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称号。 |
|
|
175、2004年,邵志敏教授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3-2004年度)。 |
|
|
176、2004年3月15日,医院成立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诊断部,简化了乳腺癌患者就医流程,提供了全程便捷服务。 |
|
|
177、2004年9月,医院举行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北楼)奠基典礼,该楼总建筑面积为27566平方米,床位数300张。 |
|
|
178、2004年,临床病理学被评选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
|
|
179、2005年,医院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推行住院电子病历系统。 |
|
|
180、2005年,医院荣获第七届(2003-2004年度)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称号,至2011年,医院已连续四届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称号。 |
|
|
181、2005年1月,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
182、2005年,医院乳腺外科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首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至2010年11月已成功举办5届。 |
|
|
183、2005年3月23日,医院临床药物实验机构及肿瘤学专业顺利通过卫生部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 |
|
|
184、2005年5月18日,上海市红十字肿瘤医院挂牌仪式举行,医院将以实际行动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
|
|
185、2005年6月9-10日,比利时王后保拉访问肿瘤医院,同期由比利时各大高校校长、教授组成的代表团也参观访问了医院。 |
|
|
186、2005年7月26日,中西医结合科与美国MDACC联合申报U-19课题获NCI通过。 |
|
|
187、2005年6月,医院结合国际上最先进的诊疗模式,为提升医院的医疗和学科建设水平,推广肿瘤疾病的先进诊疗理念,贯彻肿瘤疾病的诊疗指南,成立了包括肺癌和食管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淋巴瘤、鼻咽癌、甲状腺癌、头颈恶性肿瘤、前列腺癌、妇科肿瘤、胰腺肝胆恶性肿瘤、骨和软组织肿瘤等12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组。各综合治疗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并由外科、化疗、放疗、病理、放射诊断、核医学、超声等各科的专家共同参与讨论每个患者的诊治方案,力争使患者接受最正规的系统化治疗,提高肿瘤患者的疗效。 |
|
|
188、2005年9月,医院与新加坡国立健保集团癌症中心正式签署协议缔结为“姐妹医院”。 |
|
|
189、2005年10月,继刘泰福教授之后蒋国梁教授再次荣获美国放射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
|
|
190、2005年12月,“复旦大学大肠癌诊治中心”揭牌成立 |
|
|
191、2006年,邵志敏教授获“第六届光华科技工程奖青年奖”。 |
|
|
192、2006年,医院新门诊大楼启用,投入试运营。 |
|
|
193、2006年3月,院部与各部门正式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从医疗、科研、精神文明等各方面对各科工作进行具体要求和考核,依照考核结果对各科进行奖惩。自此,医院正式实施综合目标责任为管理模式的院科二级管理体制。 |
|
|
194、2006年3月,姑息治疗科成立。 |
|
|
195、2006年6月16日,摩洛哥国王夫人拉拉•萨尔玛公主访问肿瘤医院。 |
|
|
196、2006年8月18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合作建立的“复旦—生物梅里埃实验室”正式举行了揭牌仪式。 |
|
|
197、2006年9月,医院与闵行区卫生局签订了共同发展闵行区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的协议书,并于12月,正式托管闵行分院。 |
|
|
198、2006年11月,经上海市卫生局审定上海市肿瘤化疗质量控制中心正式挂靠医院。 |
|
|
199、2007年,医院荣获2005-2006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至2011年,医院已连续三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
|
|
200、2007年,沈镇宙教授获(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奖。 |
|
|
201、2007年,医院推行门诊电子病历系统。 |
|
|
202、2007年5月,医院结合各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全面改革病人就诊模式,打破按“科”看病的传统模式,开辟按“病”看病全新就诊模式。按照肿瘤类别进行划分,开设8个专病门诊,分别为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乳腺肿瘤、腹部及软组织肿瘤、肝胆胰肿瘤、淋巴瘤、泌尿系统肿瘤、妇科肿瘤。“专病门诊”的推出有效引导分流了初诊病人,方便病人就诊,从而有效缓解肿瘤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
|
|
203、2007年10月27日,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蒋国梁院长当选该协会新一届副理事长。 |
|
|
204、2007年,《肿瘤学概论》获得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 |
|
|
205、2008年,乳腺外科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
|
|
206、2008年1月,“复旦大学鼻咽癌诊治中心”成立。 |
|
|
207、2008年2月,经上海市卫生局批准,医院核定床位由420张变更为800张。 |
|
|
208、2008年4月,医院与法国Gustave-Roussy肿瘤中心缔结为“姐妹医院”。 |
|
|
209、2008年1月,大肠外科成立。 |
|
|
210、2008年,管佳琴获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称号。 |
|
|
211、2008年,尹华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
|
|
212、2009年,邵志敏教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
|
213、2009年3月,实验研究中心成立。 |
|
|
214、2009年3月,门急诊综合楼(南楼)正式启用,该大楼内包括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验研究中心、病理科、组织库等部门,为医院的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先进的科研建设平台。至此,医院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 |
|
|
215、200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
|
|
216、2009年11月,《肿瘤学概论》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
|
|
217、2009年12月,医院OA协同办公系统进入全面调试及试运行阶段,将院内行政管理推向信息化。 |
|
|
218、2010年1月,胰腺肝胆外科成立。 |
|
|
219、2010年5月,医院承办“第六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内外参会代表达3500余人。 |
|
|
220、2010年6月,腹部外科正式更名为胃及软组织外科。 |
|
|
221、2010年7月,医院与日本金沢大学癌症研究所缔结为“姐妹医院”。 |
|
|
222、2010年10月,卫生部同意医院位于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内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中心项目立项。 |
|
|
223、2011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同意医院成为《上海医学影像》杂志主办单位。 |
|
|
224、2011年2月,病理科获得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
|
|
225、2011年2月,“复旦大学前列腺肿瘤诊治研究中心”成立。 |
|
|
226、2011年3月,医院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导医院。 |
|
|
227、2011年4月,经复旦大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医院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成立,郭小毛同志担任院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