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2014国际临床和转化医学论坛分论坛会议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16日 点击数量:5217次

2014国际临床和转化医学论坛近期在上海举行,由我院承办的分论坛会议530日下午在小报告厅召开,会议主题为肿瘤个体化诊疗与转化医学,会议由吴炅副院长主持,郭小毛院长出席会议并致辞。

  据了解,“国际临床和转化医学论坛”是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大型国际会议。论坛旨在建立临床和转化医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桥梁,搭建国际医学界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合作平台,树立高水平、具科学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引导转化医学前沿进展。

肿瘤的个体化诊疗和转化医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分论坛就当下肿瘤防控的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分论坛的学术报告环节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书钧院士和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我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共同主持。中国工程院、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医学院程京院士,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副所长何祥火教授出席论坛,并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阐述了肿瘤个体化诊疗与转化医学方面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陈志南院士从宏观视角阐述当代分子医学的前沿热点,他指出,分子医学涉及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分子诊断、分子影像、个体化医学为当前的分子医学研究开拓了全新的视角。以肝癌细胞运动和迁移的分子机制为例,CD147分子晶体结构的解析,为自主研发抗肝癌新药确定了全新靶点。目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制品一类新药肝癌单抗靶向药物“利卡汀”已经上市。

邵志敏教授团队发现了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可能发生克隆进化(表现为基因突变的新增或丢失),这种基因组的差异可能有预后价值。该研究通过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几种不同分子分型的基因变异,并进行常规的测序验证,在确定突变热点后进一步进行功能学实验和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外显子测序结果提示基因突变富集/丢失;化疗后TEKT4胚系突变的富集提示乳腺癌对紫杉醇抵抗;化疗后TP53PIK3CA体细胞突变的丢失提示患者较好的预后。

程京院士则从生物芯片研究领域来谈自己对肿瘤“防、诊、治”的看法。他介绍说,生物芯片技术可帮助实现疾病的预警、预防和个体化治疗。生物芯片类似计算机芯片,可以对相应生物样品(血液、尿液、痰液等)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通过用正常样品的数据与检测样品的数据比较,医生可以根据差异的情况判断被检测者的身体是否患有疾病。就肿瘤防治而言,“治未病”重于患病以后的治疗。生物芯片技术应用于肿瘤的防治领域,将会是一种全新的突破。 何祥火教授在《小RNA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报告中指出,作为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miRNA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一类新的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何祥火教授团队发现并阐明肝癌染色体变异区内新的肝癌转移促进因子miR-151的分子作用机制。此外,研究还发现多个用于肝癌诊断及转移、复发、预后预测的miRNA分子标志物,建立了肝癌诊断、转移、复发及预后的miRNA预测模型。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miRNA可作为鉴别诊断、复发转移预测、预后预测、分子分型、疗效判断分子标志物,也可作为治疗靶点及治疗试剂,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郭小毛院长表示,面对传统肿瘤治疗的瓶颈,个体化治疗和转化医学为更多的肿瘤患者带来生存的可能。本次论坛我们希望能建立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医学创新模式,为肿瘤防治新技术、新手段提供重要支撑,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