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个体化综合诊疗的时代已经到来
第十二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八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在沪举办
近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八届上海市国际乳腺癌论坛在沪召开。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瞿介明、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主任、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为论坛主席致开幕词。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主持。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瞿介明
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
论坛在25日开幕,在为期两天的专家讨论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基于规范化治疗、以患者个体和循证医学为根据的乳腺癌个体化综合诊疗已成为当前乳腺癌治疗的新趋势。
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年增长量一度达到3%-4%。乳腺癌以超过70/10万的发病率成为女性癌症中头号“红颜杀手”。邵志敏教授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乳腺癌并不是单一的肿瘤,而是包含着众多亚型的病种。单一方式、单一途径的治疗方式无法满足女性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需求。”
“基于规范化治疗、以患者个体和循证医学为根据的个体化综合诊疗为更好的应对乳腺癌指明了方向”,邵志敏教授说,“以经典的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策略为例,传统乳腺癌疗法认为,对于绝经前、年纪较轻(小于四十岁)、并且有淋巴瘤转移的乳腺癌高危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然而,新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10年期的效果要显著优于5年期的治疗,而且患者的生存率会更高。”
此外,乳腺癌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显著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特别得益于分子靶向治疗的高速发展。然而,乳腺癌传统的靶向治疗亦有其“盲区”,并不是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能适用靶向治疗。临床数据表明,作为乳腺癌治疗最成熟的、最经典的HER2靶点,有将近20-30%的乳腺癌病人接受该靶点的靶向药物赫赛汀治疗后产生了耐药性。针对这一类病人,邵志敏教授表示,有临床试验尝试将化疗药物与赫赛汀联合为耦合药物,实现化疗药与靶向药的“有机结合”用于临床治疗。目前,新的靶向药物也正在不断研制,例如,针对PI3K/AKT通路的诸多新药物在临床前数据显示出优势,预计将来会应用于临床。
据了解,作为当前国内乳腺癌诊治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从2005年开办第一届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每一届论坛都云集了国内外大批乳腺癌诊治领域专家,今年更是吸引海内外位顶尖专家前来交流、分享国际乳腺癌个体化诊疗新进展、新讯息和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