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邵志敏教授在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作大会报告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20日 点击数量:5620次

邵志敏教授在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作大会报告 

揭示化疗前后乳腺癌遗传改变 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



    12月10日~14日,全球最高级别乳腺癌学术会议——36届美国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SABCS)隆重举行。我院邵志敏教授作为唯一一名中国讲者,在近万人的主会场作了题为“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TP53和PIK3CA突变的丢失提示较好的患者预后”(Loss of TP53 and PIK3CA mutations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defines favorable prognostic biomarkers in breast cancer)的大会报告,代表中国研究者在乳腺癌领域的世界最高学术舞台上发出了响亮的“中国最强音”。



    邵志敏教授领衔的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团队经过3年的系统研究,利用外显子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外显子组的差异,通过分析点突变、插入缺失等基因组改变,发现化疗前存在TP53或PIK3CA突变的肿瘤在化疗后可能丢失该突变。TP53和PIK3CA是乳腺癌中突变率最高的两大基因,据国际最大的癌症基因组研究团体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报道,TP53和PIK3CA在乳腺癌中的突变率均在35%左右。后续的回顾性研究在三个队列中开展,其中队列一和二为接受新辅助PC(紫杉醇+卡铂)化疗的未达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206例与158例),队列三为接受手术以及辅助化疗的患者(81例)。研究者对队列一和二中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肿瘤组织进行了宏切割,获得肿瘤细胞并进行Sanger测序。研究者发现,化疗前有24.8%的肿瘤存在TP53或PIK3CA突变,化疗后这一比例降低至12.1%,即有约10%的肿瘤丢失了TP53或PIK3CA突变。较之其他肿瘤,这部分丢失突变的肿瘤的Miller-Payne评分更高(P<0.001),即在化疗后退缩更明显。进一步,研究者分析了突变丢失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发现无论在训练集还是验证集中,TP53或PIK3CA突变均预示着较好的预后(无病生存与总生存)。为了提供化疗前后突变状态改变这一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者进一步对队列三中的肿瘤组织进行了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对获得的肿瘤细胞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发现化疗前的肿瘤中存在着内部遗传异质性,即同一肿瘤中既存在TP53或PIK3CA突变细胞,也存在非突变细胞。由此,研究者对化疗后突变丢失及其预后价值作出了解释,认为携带TP53或PIK3CA突变的细胞本身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即有差别,化疗可以大量杀灭敏感的突变细胞,使得残余肿瘤中突变细胞比例大大下降,以至于常规测序无法检出突变,这部分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好;而相反的,对于携带化疗抵抗突变的细胞,化疗对其作用有限,化疗后肿瘤组织中这部分突变仍然大量存在,这部分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相关论文已陆续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和Cancer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



    邵志敏教授认为,本研究有两大亮点。首先是提出了化疗前后肿瘤基因组可以发生改变这一全新的生物学概念。再者,化疗后的突变丢失可以作为独立的患者预后因素,有望指导后续系统治疗并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和基因组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既立足于成熟的研究平台和扎实的研究背景,也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临床转化应用价值。结合该团队先前的发现,有利于研究者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乳腺癌细胞耐药特性的分子机制,进而筛选耐药群体和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为开展相应的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邵志敏教授缜密的逻辑以及流利的英语给全场近万名与会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后,邵教授对现场专家的疑问一一作出了精彩的回答,代表中国乳腺癌研究人员在世界最高学术舞台上发出了响亮的“中国最强音”。美国哈佛大学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的Eric Winer教授和美国Mayo Clinic的Edith Perez教授均对本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Eric Winer教授认为本研究揭示了肿瘤细胞在化疗药物作用下发生基因组改变这一重要的生物学现象,为今后乳腺癌耐药机制的阐明提供了线索,是一项精彩的研究。Edith Perez教授则称赞这是一项来自中国大陆的很有意义的转化研究,为新辅助化疗后未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患者提供了重要的预后参考。会后,SABCS官方媒体也对邵教授的报告配发了评论,称其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乳腺癌内部遗传异质性在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临床意义。


    我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的7名青年医师再获“国际青年医师培训奖学金”,包揽了中国获奖者的绝大部分席位。


    据悉,今年SABCS的国际青年医师培训奖学金经过严格的筛选,在全球范围内共授予15余名青年医师,我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独占7个名额。他们分别是薛静彦、陈盛、贺敏、范旻浩、陈颖、彭雯婷、江一舟青年医师。我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首席专家邵志敏教授表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进步,也是团队多年来人才梯队建设成果的出色体现。“在过去三年的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中,我们医院的青年医师均获得该奖项国内席位的大多数。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我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青年医师在国际舞台上的综合竞争实力。”邵志敏教授补充说。


    多年来,我院领导十分注重青年医师的培养。本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一直重视对青年住院医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在临床思维、临床技能上重点培训,而且在科学研究能力方面,每位住院医师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均在相应住院医师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及基础研究,旨在提高每位住院医师的综合实力。近些年,我院医师在国际范围内连续多年获得高质量的国际大型会议奖学金,获奖人数在全国同类中心中遥遥领先,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住院医师综合能力培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