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15日,第四届复旦-MDACC诊断病理新进展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本次大会邀请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知名病理及肿瘤专家9人,进行了精彩专题讲座,涉及各系统肿瘤的基础研究、病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来自全国各地及上海市的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约300人参会。通过大会的讲座与交流,使与会者受益匪浅。
本次大会在乳腺癌采用了多学科病例讨论的模式进行了讲解,乳腺病理专家、乳腺放疗专家、乳腺外科医生三位专家同时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解读病例,并与参会者进行了良好的互动。组织者表示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针对同一个病例进行的多个学科的综合讨论,大家从自身专业角度,进行了沟通和探讨。
病理科主任杜祥教授表示,临床上的个体化治疗必须依靠病理诊断的“金标准”。只有精确的诊断,患者的治疗才会“对路”,治疗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过去病理诊断往往都是依靠形态学的诊断模式,如今,随着临床上对于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肿瘤病理的分子分型以及免疫组化的综合应用,将对临床上实现个体化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乳腺癌治疗中,针对Her2过度表达的靶向药物“赫赛汀”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病人是否适用“赫赛汀”治疗,必须先由病理科进行Her2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或/和Her2基因的扩增检测,若检测结果显示Her2蛋白阳性或/和Her2基因存在扩增,病人具有使用“赫赛汀”的指征。由此可见,病理检查的结果直接决定着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病理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病理学的整体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病理医生主动与临床医生沟通的意识不断增强,病理技术也逐渐向自动化时代迈进,病理学诊断也在向规范化、标准化、治疗指导化趋势不断迈进。每两年一届的复旦-MDACC诊断病理新进展研讨会旨在让全国各地的病理医生了解当前诊断病理中的新进展和新观念,推动我国病理诊断整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