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大肠外科成功为一对来自浙江的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姐弟实施2例腹腔镜下次全大肠切除术,目前患者已顺利恢复出院。
主刀医生李心翔副教授介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多出现在20岁前。随着息肉的增多、增大,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大便带血或带黏液、大便次数增多等表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予治疗,至40岁,1个或数个息肉经增生而癌变的几率达100%。本病患者的子代患病的可能性为50%,故积极的随访并发现临床前患者非常重要。患者及高危人员应该接受遗传学检查。对基因携带者的临床检查应始于12~13岁或更早,每年接受全结肠或乙状结肠镜检直至35岁。患者的随访还应包括每1~3年的胃镜检查,最好用侧视镜检查十二指肠壶腹,肠外检查如女性患者的甲状腺检查也应包括。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对确诊的患者一般提倡早期根治/预防性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结直肠全切除术加永久性回肠造瘘术,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全结肠切除、直肠次全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肛管吻合术。对于此类患者,我院多采用次全大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保留的直肠不超过7cm。该术式即避免永久性造口带来的不便,又由于保留部分直肠使得储粪功能和排便功能更为理想。同时对于残留直肠通过指检就可以早期发现复发息肉,方便术后随访复查。传统次全大肠切除需要从剑突下到耻骨联合上长约25cm-30cm的手术切口,创伤大。而腹腔镜手术的良好视野更有利于全大肠的游离,最终通过脐周长约2.5cm的切口取出标本。避免一个长的手术疤痕伴随终生。同时可以避免传统手术对脏器的过度牵拉,大大减少腹腔内脏暴露于外界的时间,减少术后肠粘连梗阻、切口疝、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李心翔副教授提到以往我们常常只关注于疾病治疗和生理功能恢复,而对于心理康复治疗关注不够。由于FAP患者多见于年轻患者,而且又是可治愈的疾病。手术造成创伤阵痛是暂时的,而长手术疤痕留下的心理阴影是永久的。腹腔镜技术在FAP手术治疗中的成功应用,使FAP患者可以最小的创伤达到与传统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多的患者从此项技术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