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雨露滋润了大地;太阳照亮了世界,那我们有理由说,张世林副主任医师是上天赐予泌尿肿瘤患者的一位天使。他是患者战胜疾病的精神脊梁。
工作中,他用实干的精神、渊博的学识、负责的态度努力创造着癌肿患者生命的奇迹。在抗击癌症的征途中,他的心始终和患者同在。他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爱,犹如一阵春风,拂面而来。
漫漫从医路,处处都留着一位医者仁心仁术的点滴故事……
张教授一直勤勤恳恳的奋斗在临床一线,他完成的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举不胜举。很多同行问张教授:你已经功成名就了,何必再做那么多高风险的手术呢,万一手术失败岂不有损了自己的声誉?张教授则说:做医生一定要多为病人考虑,只要对病人有好处,哪怕风险再大,困难再多,我们也要勇挑重担。
曾经有一位患有巨大肾脏肿瘤的年轻患者找到张教授,希望他能为自己做手术。因为肿瘤体积巨大并靠近大血管,手术难度极高,而患者又那么年轻,如果术中发生大出血,将难以向家属和患者交待,患者先后奔波于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但都因为手术风险太大被拒之门外。张教授反复考虑患者病情,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认为如果不手术则失去了最后根治的机会,预后极差不说且后续的医疗费用不菲,所以他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为病人进行手术。手术过程十分艰难,但最终张教授还是成功的完成了手术。张教授的付出是值得的,那位患者的肿瘤得到了治愈。他正是以这种对病人极端负责,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勇于接受挑战、敢于创新,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本色,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
作为一名教授、专家,张教授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也给下级医师做出了表率。每天早上7点刚过,张教授就会准时出现在病房,了解病人的病情、掌握第一手资料。有时候一些本该是住院医生做的事,比如换药、拔引流管等,他也会亲力亲为。即使在双休日节假日,张教授仍坚持每天早上来了解病情、指导治疗,有时晚上还会打电话到病房询问病人的情况。不仅如此,在医疗工作中,他处处为病人着想,帮助病人节约每一分钱。他常常说,一定要认真细致的对待每一个病人,每一台手术,因为一旦发生并发症,不仅大大增加了病人的费用,而且会给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正因为张教授真正做到了“利为民所谋”,因此深受病人尊敬。这么多年来,他收到的表扬信、锦旗等不计其数,每当又有表扬信或锦旗送到他手中时,他总是微笑道,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医生该做的事情。
张教授处处为患者着想,在张教授这里看病没有贫富贵贱,亲戚朋友来找他看病他也一视同仁,常常要排两个小时的队,但没有一个人对他有意见,反而对他更加敬重。无论他多忙,他都会抽空出来安慰病人:“你们别急,都会看上病的,不要担心。”正是如此,病人们无不对他伸出大拇指。一颗善良的心,一种认真的态度,一股坚持不懈的毅力,内心深处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是张教授用平凡而伟大的行动为我们诠释的医德。
请张教授看病的患者经济条件不一,有领导、有富商,也有农民、下岗工人。对于他们,张教授总是一视同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他常为那些来自弱势群体的病人提供更多方便、给予更多关心,甚至愿意帮助患者垫付部分医药费。有些病人来门诊看病不够钱做检查,张教授直接拿出口袋里的钱帮患者付费。曾经有一位家境困难的小男孩来找张教授看病,手术结束后张教授号召科里同仁为其捐款,并带头捐出半个月的收入。张教授为人正直清廉,他的廉洁行医在泌尿外科乃至全院都是有口皆碑的。一位印尼华侨请张教授做了手术很成功,事后向他表示谢意都被张教授退了回来。张教授的病人中有很多是熟人、朋友介绍来的,他们经常会托人送来谢礼,张教授对这种“人情红包”更是严辞拒绝。他常在科里强调要廉洁行医,并以身作则,以自身品质感染着科室的每一个人,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一身正气。
从医这些年来,张教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实干,有困难就上、有荣誉就让。他经常把一些外出开会学习的机会留给刚工作的年轻医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开展新技术、挑战高难度,敢于放手让年轻医生实践,并勇于为年轻人承担风险。许多年轻医生都觉得有张教授在心里就踏实多了。他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科内的研究生都有几样张教授手把手传授的技艺。他常提醒年轻人在医疗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在学习中思考如何将知识用于临床实践。
做一个称职医生,必须基础知识广而博,专业知识精而新,时刻掌握本专业前沿,不断更新自己医学知识。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终身执业。“知识就是力量。有了这个力量,才能更好为病人服务”——这是张教授的人生格言,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化作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超越的动力。张教授近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8部,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科技国际合作项目一项,为祖国的医疗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