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发生了一起医生高楼坠亡的意外事故,事发后医院立即成立应急处置小组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各项医疗工作正常开展,目前相关善后工作正在进行。为了安抚医务人员的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确应对创伤后一系列应激反应,3月31日我院邀请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的王裕如教授对部分医务人员进行了心理疏导。此次心理疏导分享会由党委副书记顾文英主持,参加会议的还有社工部、医务部、纪委办和团委等部门的负责同志。
在心理疏导正式开始之前,顾文英副书记代表医院对参与抢救和善后工作的医务人员表示感谢,同时对大家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表现出的团结一致和理性沉着给予肯定。“突发事件具有偶发性和不可预期性等特点,目睹或经历事故的人都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不安、自责、愤怒等急性心理反应或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形式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十分有必有。”顾文英副书记随后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心理历程。
随后,王裕如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咨询经历和真实案例,为在场医务人员介绍了一些常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典型表现,王教授指出,工作压力大、医患关系不和谐等是当下医务人员幸福感缺失,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重要诱因。对此,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自己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建立积极的心态,不悲观、不怨天尤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积极应对各种压力。
“我的脑海中还不时浮现出事发当天的一些场景画面,最近情绪也一直低落,我该怎么办?”,“以后碰到有类似心理问题的人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们,避免悲剧再次发生?”面对医务人员的困惑,王教授一一予以回应。紧张、恐惧、不安、自责等是人们对突发事件表现出的自然心理反应,一般来说,在意外事件发生后的72小时内,对人的心理属于强烈冲击期,常表现为木僵状态;随后进入防御期,表现为否定、愤怒。越早介入,人们的心灵所受到的打击和创伤就会越少。医务人员产生心理困惑后,一定要有主动求助的愿望,面对巨大的压力要善于倾诉,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倾诉心中的苦闷,倾倒出“心理垃圾”,这样自身的压力会明显减轻,并且在倾诉的过程中可能获得帮助。
经过一小时的心理疏导,大家放下了心理防备,疏泄了不良情绪,心情也舒缓了不少。为了让大家平稳顺利地度过心理波动期,王裕如教授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在场的医务人员,叮嘱大家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有需要可以及时联系寻求帮助,还可拨打医院心理咨询帮帮热线(64171885)。医院方面也将持续关注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并制定积极的干预策略,减少医务人员的压力源、增进身心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