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缪长虹教授在全球麻醉学界发出“中国声音”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02日 点击数量:7145次

3月21-23日第二届全球肿瘤患者麻醉、围术期管理及疼痛医学大会(2nd  Global conference on anaesthesia  perioperative &pain medicine and cancer patient)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我院麻醉科主任缪长虹教授作为中国唯一被邀请的大会讲者,应邀作了“肿瘤患者围术期管理的复旦经验”的学术报告,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缪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的癌症发病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接近,低于发达国家,但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大国,2012年中国新诊断癌症病例为307万,占全球总数的21.8%,癌症死亡人数约220万,占到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26.9%,预计十年后新增病例将达到380万。因此如何在围术期科学管理肿瘤患者,提高肿瘤患者康复与预后,不仅是未来全世界从事肿瘤患者围术期相关治疗学科的共同课题,而且也是麻醉科医生围术期管理的目标之一。报告中,缪长虹教授还结合近几年麻醉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结果强调和阐述:虽然目前肿瘤患者放、化疗手段和进展非常快,多学科团队协作越来越密切,但对于大多数实体肿瘤而言,手术切除依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后肿瘤的转移与复发不仅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讲到肿瘤的转移与复发,对大多数从事肿瘤治疗的外科医生及患者而言往往认为:这是手术后相对较遥远的事(数月或数年);肿瘤的转移与复发主要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抗肿瘤免疫等因素有关。但实际上肿瘤的转移与复发特别是微转移(micrometastses)和新的转移和风险在围术期就发生了,除了外科创伤等引起一系列变化外,围术期应激反应、不同麻醉方法、镇痛药、温度、输血等因素均可影响到NK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功能,从而影响Th1/Th2平衡、Treg 、Th17等变化,而真是这些变化改变了肿瘤免疫状态,影响到了肿瘤免疫编辑(immunoediting)的清除(elimination)、平衡(equilibrium)和逃逸(escape)等环节。     缪教授在大会上指出:为什么复旦肿瘤医院在高强度、高节奏的情况下,在上海市乃至全国肿瘤医院、综合性医院麻醉科弃至硬膜外阻滞不用的情况下,我们还坚守这一陈地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的方法,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除了广大医生所看到的减少应激反应、降低全麻药用量、确切的术后镇痛外,还有许多同行看不到的、或目前没意识到,即希望通过联合麻醉最大程度减少阿片类等应用,尽可能对围麻醉期这一肿瘤患者最大的“微环境”进行调节和控制,实施精准麻醉和靶向目标管理,从而减轻对病人免疫功能和肿瘤免疫的影响,最大程度为肿瘤患者的康复、转归和预后作贡献。报告中同时给与会者展示了近三年我们在这方面发的4篇SCI论文(一篇meta 分析、三篇相关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大会主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Peter MacCallum癌症中心Bernhard Riedel教授和大会副主席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Vijaya Gottumukkala教授的高度评价。Vijaya Gottumukkala教授在做大会报告时,重点引用了缪长虹教授的研究成果。
    近年麻醉科在缪长虹教授带领下,临床和科研工作成绩斐然,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最近他所领导的团队研究工作又获得了新的突破,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建立了单细胞肿瘤极化、迁移和关键蛋白分子沉积的动态变化模型,这为探讨不同麻醉药和方法对肿瘤的影响提供了科学先进的技术平台。此次,缪长虹教授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做主题报告,标示着我院麻醉科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公认,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