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复旦大学宣传部组织记者团赴疆采访我院援疆工作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14日 点击数量:7111次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根据复旦大学校领导的部署,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记者团赴新疆乌鲁木齐就我院“医疗援疆”工作进行采访报道,回顾总结我院在援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深入挖掘、推广我院援疆工作的创新模式。

            

    2015年10月8日,由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晔、我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带队,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以及解放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台等沪上知名媒体记者一行12人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大一附院),就我院病理科六年援疆工作进行实地采访。

    新医大一附院高度重视此次记者团的采访工作,新疆医科大学党委委员、新医大一附院党委书记姚华、新医大一附院院长温浩、新医大党委组织部部长曹忠明等领导及医院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受援科室主要负责人等都参加了座谈交流会。复旦大学周晔副部长首先介绍了此次来访目的,主要是通过访问交流,全面总结、宣传报道附属肿瘤医院援疆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助推以后的对口援疆工作。新医大一附院姚华书记对我院援疆团队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我院的援疆工作“以‘团队援疆’代替过去的‘个人援疆’,形成了可测量、能评价的援疆工作模式,这不仅促进了新医大一附院病理科的全面发展,也为今后的援疆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

    新医大党委组织部曹部长表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援疆工作由第六批的专家援疆转为第七批的干部援疆,针对新医大一附院的特点,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组织精干团队力量、积极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目标援疆”、“团队援疆”、“学科援疆”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援疆模式。

    新医大一附院温浩院长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援疆工作是一次管理上的创新,因为围绕“目标援疆”这样一个主题,这个目标就是:为新医大一附院留下一支高素质病理团队,这样的团队才能达到 “病理诊断不出疆”,“远程覆盖中亚”的目标。

    而后,记者团实地参观、采访了新医大一附院病理科,深入科室内部了解病理切片“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的制作全过程,并与医院领导、各个职能科室负责人、病理科医生们座谈交流,了解病理科从硬件到软件巨大变化背后的感人故事。记者们纷纷表示我院病理科的援疆工作扎实、细致、深入,援疆团队投入、无私、忘我,深深地敬佩援疆的医生团队,也会把这种感动融入到文字中,努力写好我院援疆报道。

      

    据悉,自2008年开始,我院病理科连续六年开展对新医大一附院病理科的援建工作。新医大一附院病理科由原先不受重视、硬件设施较差、科研项目为零的“角落科室”,转变成新疆首个病理综合诊断平台,成为能够辐射全疆的病理学高地。新医大一附院在我院病理科的帮助和支持下,已顺利通过临床药流机构复审,并在科研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虽然我院对口支援新医大一附院病理科的人员已回沪,但援疆工作并没有画上休止符。目前,新医大一附院病理科正在我院病理科帮助下积极寻求通过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若获认可,将进一步提升科室质量管理水平,为临床和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病理报告,也标志着该院病理科将进入国内前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