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我院麻醉科“新人”接过援摩接力棒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14日 点击数量:7427次

    昨日下午,复旦大学召开了援摩医疗队欢送会。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出席并致辞。我院麻醉科“新人”陆文清将在1022日启程奔赴摩洛哥,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援摩工作。医管处副处长赵阳主持会议。我院副院长吕力琅、人力资源部主任华健出席欢送会。

          

    桂永浩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和摩洛哥医疗援建工作已经有50余年了,援建工作是我国体现大国责任的一种表现,援摩队员应该将此次活动视为一项政治任务。同时,他叮嘱援摩队员在异国他乡要注意安全,大家需要在队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如有困难和问题需要和院部和校方保持紧密联系。他同时要求各援摩队员所在单位应该做好后方家属的关心和保障工作,做好援摩队员的坚强后盾。

    

    据赵阳副处长介绍,这是复旦大学第四批援摩队员,共有来自妇产科、中山、华山、肿瘤医院5位队员。她表示,20062008年的两批援摩队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援摩任务,深得当地百姓和患者的好评和认可,同时多位成员也荣获全国及市级的各项殊荣。

    被称为麻醉科“新人”的陆文清3月刚刚来到我院工作,但之前他已经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7年,拥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和综合性医院工作多年所积累的多病症疑难麻醉处理的丰富经验。麻醉科主任缪长虹教授回忆起援摩动员现场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当时刚入科不久的小陆第一个报名,和我表达了想去援摩的强烈愿望。”缪长虹教授说,“鉴于他多年综合性性医院的工作经历,我们也认为他完全有能力担负起此次援摩工作的重任。”陆文清医师表示,父母和妻子也极为支持他的援摩决定。“孩子已经读幼儿园了,不像刚出生那会儿难带了,但妻子需要承担起许多原本我要担负的各项家庭重任。”陆文清说,“家里的支持,给了我前行的动力和勇气;院部及科室的信任,给予了我做好此次援摩工作的力量。”

    我们从医院党委办公室处获悉,1022日陆文清将启程奔赴摩洛哥,在塞塔特哈桑二世医院开展为期2年的医疗援建工作。据他所知,摩洛哥的医疗条件极为落后,仅有少数几所国家级的医疗中心配有与上海三级医院同等的麻醉设备,地市级的医院诊疗设备落后或者不足是极为常见的。他告诉我们,许多医院麻醉科等设备仅仅停留在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喉罩、可视喉镜等常规麻醉‘武器’在那里都是奢侈品和稀缺资源。”陆文清说,这就要求我必须学会在设备落后、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做好麻醉工作,这将对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更加快地融入摩洛哥的医疗援建工作,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了为期4~5个月的法语集中培训。对于零基础的陆文清来说,发音、语法都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他坦言,法语比英语更为复杂,词性的“阴阳性”让他一时找不到方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读之后,对于一些基础的法语会话和语法,他都能够熟练掌握。“到了摩洛哥之后,我也会边工作边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法语能力,尽快地将磨合时间缩短至最短。”陆文清很有自信地说。

    据悉,时任我院麻醉科副主任的尹华张勇副教授曾于2006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来到摩洛哥的荷塞马省开展为期2年的援摩工作。两位援摩干部在困难的医疗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家特长,赢得了当地民众和同仁的尊重和认可。尹华副教授被当地医师称为“CHEF”,临床科室的大专家也放下身段多次前来耐心求教取经。张勇副教授发明了名为“仙人指路”的插管工具,并将静脉穿刺麻醉改为腰麻,成功率达到100%,深受当地受援单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