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守护患者,也守护患者家属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0日 点击数量:3885次 来源/作者:周昌明

结直肠癌是我国第二高发的恶性肿瘤,每年全国新增的结直肠癌患者人数高达52.1万。不同期别患者预后差异巨大,根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数据显示,0-I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1.9%,而IV期患者即使拥有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也仅为27.7%,意味着近3/4的患者无法活过5年。

提高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和生存治疗,关键在于早诊早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团队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表示: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已连续20年以3%的速率持续下降;死亡率前10年以2%的速率、近10年以3%的速率持续下降;大肠癌5年生存率从50%提高到66%。喜人的防控成效背后,筛查和早诊早治形成的二级预防贡献的权重高达53%,相比之下,临床诊治的贡献仅为12%

肠癌是常见癌症中与遗传关系比较密切的一类恶性肿瘤。由于遗传和共同生活环境的因素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以及配偶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较无家族史的人群更高,属于肠癌高危人群,如果及早获得筛查,可以有效降低发生肠癌和死于肠癌风险。在肠癌的人群防治中,面向这一人群应该提供更多的宣教和筛查机会。

大肠外科是肠癌患者家属的聚集地。为了探索如何可以帮助肠癌患者的家属更早地了解自身肠癌风险,更早地参与到常规的肠癌筛查中,以提高这部分高危人群的筛查意识和行动,在中国癌症基金会的支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启动了一项“肠癌一级亲属便隐血筛查研究”。

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这个项目于20201210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徐汇和浦东院区同步启动。


16076478525227.jpg

研究团队与患者家属合影

 

这项研究将招募符合条件的肠癌一级亲属8000人,比较居家自测型便隐血检测对比单纯宣教在结直肠癌患者40岁以上的一级亲属和配偶中发现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效果。


16076479351154.jpg

工作人员向患者家属介绍肠癌筛查科普知识

 

       “没想到医院还会关心到我们这些家属,真的是太贴心了!”参与研究的程女士父亲正因为直肠癌在住院治疗,她表示对于医院有这一类惠民的临床研究项目表示有点“意料之外”。“我觉得你们这些预防筛查的知识应该到大街上去讲,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的太重要了!像我爸爸这个年纪,查出来就已经T3了。”


16076479732831.jpg

家属学习居家自测便隐血检测试剂的使用方法

 

       “我们不仅仅要守护患者,也要守护患者的家属。大肠外科护士长、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委会委员卜丽文说:我们病房里也遇到过有些肠癌患者,过了几年家里另一个家属也发现了肠癌,如果当时在患者确诊时就对家属进行筛查,很可能后来这个家属的治疗效果就会大有不同。

       由于粪便样本携带不方便,大部分人在体检中都会直接放弃粪便检测,有些体检机构干脆直接不再提供粪便的检测。粪便检测依从性差,是体检中的一大漏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委会主委郑莹教授表示,本研究使用的检测试剂管是居家自测型便隐血检测,受试者不用将粪便标本送至医院,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取样、检测、判读,并将检测结果上传。大大方便的项目的实施。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委会副主委徐烨教授表示:未来对结直肠癌的管理应更加做到关口前移,注重从预防、筛查到规范诊疗、术后康复、长期随访的全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更好地服务好患者、保护好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