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以后,就在肿瘤医院工作,至今已50余年,我也亲身经历了肿瘤治疗中的进展、理念的改进及方法的不断进步,使很多患者得到了治愈的机会。
50年代时对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和放射治疗,任何肿瘤能手术的就先手术,手术后如果局部需要放疗者就补充放疗,就此治疗也就结束了。但这些都是局部治疗,不能预防肿瘤转移,当时很多肿瘤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或有些肿瘤不适合手术治疗,那我们也没有办法,病人只能用些偏方、单方来碰碰运气,或许能延长生命。
化疗药物最早用的是氮芥,这是战争时用的毒气成分,半衰期很短,很少应用。50年代末时开始有些化疗药物如噻替哌、环磷酰胺亚烷醌等,作为手术或放疗后或有复发转移病人的应用,但是临床的效果很难评定。在老主任李月云教授的领导下设想能否将抗癌药物局部应用,增强局部的浓度,这样能否对肿瘤的作用更好些。局部用药的方法有向肿瘤内注射或向通向肿瘤的血管内注射,使局部浓度增高,药物在局部肿瘤处停留时间长些,作用可能会更好些。我们找解剖书及生理书了解哪根血管是通过肿瘤部位及供应肿瘤营养的主要血管,不同部位有不同的供应血管,我们用很细的塑料管,通过手术的方法将塑料管送入该血管,然后先在血管内注射美兰,观察颜色的分布是否在肿瘤区域,以此决定位置是否合适。这也是目前介入治疗的前身。
开始时用于肝癌或肝转移癌的病人,如手术不能切除,就经肝动脉插管,化疗取得一些效果。以后插管的部位逐步增多,用于全身多个部位。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刘姓女患者,在骶骨前长了一个巨大脊索瘤,压迫直肠无法排便,疼痛剧烈,哭着跪在病房大楼前求救,可是大家束手无策。李教授组织大家讨论,决定作动脉插管试一下,由谢大业医师作手术经股动脉插管,注入抗癌药,结果肿瘤消退得很快,此后又在局部作放疗,患者疼痛消失,还能起床行走。之后我们在一些局部肿块较大的乳腺癌患者身上也试着从上肢的尺动脉插管化疗,也取得较好的效果。记得有一次临下班时接到某医院的电话,是他们医院的一位护士长,右乳红肿,以为是乳腺脓肿,作了切开引流手术,谁知里面不是脓,而是肿瘤。手术台上要我去会诊,看到医师焦急而无奈,患者痛苦而求救,而肿瘤又不适宜立即手术,我当即决定先作动脉插管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手术,所以连夜作了插管,连续20天的动脉灌注化疗后,肿瘤明显退缩,红肿消退,我再为她作了根治性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至今差不多30多年了,患者依然健在。
目前临床上有了更好的抗癌药物大都可以全身用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介入治疗仍是某些部位需要局部用药的有效手段。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终身教授 沈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