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历经八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几代放射治疗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医院的放射治疗水平迈入世界领先行列。从建院之初的一颗0.978克镭锭到目前拥有八台直线加速器,医院的放疗也从过去的“唯一”治疗手段逐步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重要的一颗“螺丝钉”。
穿越时光隧道,1931年3月1日,“中比镭锭治疗院”在当时坐落于杨浦区的圣心医院正式挂牌成立。那时中国的癌症患者苦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在生死线上饱受煎熬。一些中国医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几经周折找到了中比庚款教育慈善委员会,由中比庚款教育慈善委员会拨款在比利时购买了0.978克镭锭、两台深部X线治疗机和一台X线诊断机。
1936年起,“中比镭锭治疗院”成为一个独立单位,由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的宋梧生医师担任总务院长。成立之初,仅有一位中国医师和一位比利时医师负责诊断和治疗,病床仅有20张。而怀揣重生希望,慕名而来的患者则络绎不绝,其中包括许多贫困患者。为了让贫困的患者得到平等的治疗机会,医院经常为这些患者减免医疗费用,用沪上独有的镭锭设备造福了许多癌肿患者。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战火蔓延至杨浦区。为躲避战火,医院先后搬迁至今天的岳阳路45号和淮海路1733号,(最后搬迁至今天的东安路270号)。当时,日本巡逻军发现医院附近经常有扰乱电波的现象,便怀疑医院中藏有电台,随即日本驻军便前来搜查,徐惊伯院长据理力争,当场演示,用事实证明镭锭扰乱电波而非电台,保留下这颗极为珍贵的镭锭,为医院的发展留下了希望的火种。
上世纪中叶,放疗科正式成立,临床医生、护士、放射物理师、技术员、设备检修人员和行政人员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团体。治疗设备也推陈出新。
在奠基人吴桓兴以及徐惊伯、汤于瀚、宋梧生等老一辈专家的艰辛创业下,医院的放疗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老一辈专家教授所留下的敬业精神也是每位放疗晚辈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如今,医院已经拥有八台直线加速器,其中包括一台国际领先的术中放疗机。2010年,沪上首套弧形动态调强放疗系统落户我院,配合先进的定位、计划和验证系统。目前放射治疗根治患者中,三维治疗比例达到100%,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我作为一名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中的放疗医生,深深地体会到,放射治疗和外科手术协同作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比如,过去女性得了乳腺癌,就难以实施保乳手术。现在,对于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只需在术后对保留的乳房进一步治疗,即对全乳进行放疗,并辅以化疗等手段便能有效地降低局部复发率,在给予患者完美身形的同时,更好地控制病情。据统计,采用保乳手术加上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的模式后,乳腺癌局部复发率降到7%以下。放疗将局部复发率降低了2/3,取得与根治手术相同的疗效,而患者生活质量则明显提高。
八十年来,不仅是医院硬件设备的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医院放疗理念的不断优化。过去,放射治疗在“照死”癌细胞的同时损伤了肿瘤周围的正常细胞,患者的生存质量令人堪忧,如今,放射治疗不断革新技术,以图像引导下的精确放射治疗技术,使肿瘤区域的照射和受量更加均匀,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进一步减少,从而使周围脏器避免受到损伤,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如果说肿瘤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杀死”所有变异细胞,还不如说: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使患者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放射治疗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