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世一年多后,市民朱先生送来了一面锦旗。锦旗说的是感谢,因为安宁关怀团队的加入,老人离开人世的时候很平静。
什么是死亡?如何才能坦然接受家人的死亡?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生命教育一直匮乏,关心死亡话题的人,更是寥寥。记者近日走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倾听了一场专家的生命教育课。综合治疗科成文武主任说,他也希望能到更多的青年人群中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等于传递简单的死亡过程,而是让他们坦然面对生离死别,更加珍惜健康,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每年会有300多位肿瘤晚期患者陆续住进来,他们中能存活超过一年以上的不到60位,超过五年更是寥寥不到15位。面对死亡,有的病人家属坦然,有的却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科室主任成文武的原则始终是: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既不能刻意去加速他的死亡,也不能刻意去延缓他的死亡。
不久前,成文武主任所在科室的医护团队收到了一面锦旗。送来锦旗的朱先生说,其实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一年多了,但是他一直想对肿瘤医院的这支安宁关怀团队说声“感谢”,最后选择了送锦旗这个最简单朴素的方式。
朱先生说,母亲被诊断为晚期癌症后的那段时间,只要想到母亲可能被疾病折磨的可怕场景,他都“不敢想象”。直到老人住进了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再到最后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他从内心深处感谢成文武主任带领的医护团队,也希望整个社会都有这份关怀、支持和浓情。
成文武告诉记者,安宁关怀团队由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工和志愿者组成。他们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安宁关怀服务,包括专业症状治疗、身体护理、心理支持、情感抚慰以及家属关怀等方面。他们用十分专业的知识和无尽的爱心,守护着生命的最后一程,为肿瘤患者和家属带来温暖与慰藉。
“医生,我只有一个请求。”成文武主任仍记得当年老江入院时对他的嘱托,“尽可能减轻我的痛苦,保留最后的尊严。”老江清楚自己的病情,肠癌晚期伴随肺与骨骼转移。成文武主任答应了他舒缓的要求,几个月后,老江平静地走了。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老江留给医生的一封信,感谢他们在生命最后的旅程为他减轻了疼痛,保留了尊严。看到这段话,老江的女儿泪流满面,她终于对父亲的离去释然了。
成文武主任有个习惯,每天早晚两次查房,早上是例行的医疗查房,而下午的查房更多的是和患者聊些家常。从患者的饮食起居聊到心理需求,乃至家庭的需求,都力求做到最好。即便是休息日,他也习惯性地要去病房兜一圈。“我们不仅仅是医护人员,更像是患者和家属的朋友,甚至家人。”
“母亲的离去,才让我真正体会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思念,但回忆起母亲在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最后的日子,能得到成文武医护团队无微不至的照料, 让母亲得以在平静中离开,我心存感激。”在成文武最近刚收到的一封感谢信中,这位患者家属写道:你们的医护理念,以人为本和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我们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刻,让母亲得以在安宁中离开。你们的善良与专业,将永远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这位患者家属说,在母亲病重期间,床位张晶医生和其他护士们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每一种方案,都是对生命支持的预判做出了细致的考虑,让家人感受到了医务人员的专业和爱心。特别是凌晶护士,在母亲生命垂危的那一刻,休息在家的她专门赶来了医院,还拿来了音乐播放器,特地嘱咐给母亲放一些喜欢的音乐。平和、详静的音乐,让老人走的时候非常平静。
成文武主任说,善良是会被传递的。团队一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向社会传递爱心和正能量。他们定期组织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安宁关怀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他们还积极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理念,让更多人关注安宁关怀事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这份事业,也乐意加入他们的队伍做志愿。
在综合室治疗科病区的走廊里,墙面上绿色的“枝叶”随着走廊蔓延,在另一头的墙上长出了一棵生命树。树上“结满”了病人对医生的感谢和医生、护士、志愿者对病人的祝福。一位患者在寄语卡上写道:“你们就像美丽的天使,带给我温暖入微的照顾,谢谢医护给我的这份温暖。”旁边是一位护士的回复:“这两个月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看到您终于出院,我们都很高兴。”
之前,还有一位患者安宁前的愿望是:希望儿子能考上大学。面对患者恳切的眼光,团队想到了一个办法,在为患者进行安宁关怀的同时,找到了同济的在读大学生,来为患者的儿子进行补课。“大学生非常热心,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极其认真地帮助孩子补习功课。后来,孩子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母亲也安详地离开了。”成文武主任说,有时候尽可能多地为患者多做些事情,会减少他们离开前的遗憾。善意会被传递,温暖也会被感知,他希望社会各界一起努力,真心做好这份事业。
30多年的行医生涯,1600多次与生命的挥别……成文武主任对死亡的认识变得越发深刻。如今对于死亡,成文武主任绝不讳言,哪怕是对自己的家人,也早已经习惯了对死亡的讨论。
但是,即便是现在,生命教育在国内始终缺乏。“死亡是什么?”“假如只剩下几天,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很少有地方会告诉你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几年前,一位20岁出头的胃癌晚期女孩,在她最后的24小时,是由3名来自复旦大学的同龄大学生陪着一起走过的。“他们就牵着她的手,我看了真的很感动。那个姑娘走的时刻是温暖的。”成文武很感慨,不仅医学院的学生,更多大学生都需要生命教育、生死教育。他至今记得,1999年他在中国香港的一个社区安宁会里,看到给逝去双亲的小孩开心灵辅导会,用以减少孩子的心灵创伤。而儿童绘本《当爷爷变成了幽灵》也给了他强烈的触动。“原来还可以和五六岁的孩子谈死亡,谈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满溢着对亲情的怀念,我们也要从娃娃做起。”成文武主任说。
2019年,在成文武主任的努力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出了安宁关怀选修课,不过最初仅有3名医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五年过去了,成文武主任欣喜地从数字上看到了变化。“今年选修的学生人数达到了32位,外加5位旁听生,这充分说明我们在努力的事情,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生命教育不等于传递死亡过程,而是揭示如何去珍惜人生只有一次的经历,去让其变得更有意义。”成文武说,为了能让大学生更近距离地理解这门课的意义,他们在课程中也增设了实践课程,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病房,让生命教育更加生动。
从事肿瘤姑息治疗,成文武目睹了太多死亡。成文武和学生们说,“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随着年龄增长,对死亡会有不同的感受。直到真正理解死亡的那刻,你会明白:谈死亡最终谈的是爱,还有坚强的心。最好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在长度有限的情况下,就要关注生命的宽度、广度和温度,也就是生活质量。让患者活着有尊严,离去能安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