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大肠外1科主任徐烨牵头的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通过“短程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的全程新辅助治疗”方案,可有效提升局部晚期直肠癌退缩疗效,肿瘤完全缓解率超过50%,有望成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实现“保肛”治疗的新选择。
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在国际肿瘤学领域顶尖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刊发,影响因子达42.1。
据悉,肠癌是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且发病率不断攀升。在上海,肠癌的发病率已经高居肿瘤发病排行榜前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1科主任徐烨表示,随着诊治技术的发展和早期发现率的提升,肠癌的疗效取得显著提升。在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7.65%。
然而,临床上仍然有部分肿瘤发生位置低、距离肛门较近的直肠癌患者,面临着手术根治难以保留肛门的困境。此类患者如果已经发生局部进展,保留肛门的难度将会更高。一旦无法保肛,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将受到巨大影响。
“近年来,以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等全程新辅助治疗模式,将肿瘤完全缓解率从10%提高到了30%。”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表示,这种全程新辅助治疗的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减少局部复发率,而是聚焦于提高患者器官的保留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如何在现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器官功能保留,有待医学界的继续深入探索。
比如,以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一类“错配修复完整或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患者对免疫单药治疗并不敏感,这类肠癌患者约占所有肠癌患者的80%以上。
此外,尽管相关研究显示,放化疗联合免疫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均取得了较传统放化疗更为显著的疗效,但是,联合治疗应采取何种放疗剂量分割模式、药物治疗方案以及与放疗先后顺序等,尚无定论。
对此,章真、徐烨两位专家联合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一项名为:“短程放疗联合化疗和特瑞普利单抗”全程新辅助治疗用于局部晚期直肠癌的II期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
相较于传统放疗,“短程放疗”可通过高精准放射治疗缩短治疗周期。该研究采用“短程放疗联合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模式,探索其用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比较该模式下放疗与药物治疗两种联合顺序的差异。
研究纳入130例临床II期或III期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患者随机(1比1)分配至巩固治疗组(A组)或诱导治疗组(B组)。
研究结果表明,新辅助治疗后,近40%的患者获得非手术治疗机会,保留器官功能潜力显现。此外,A组患者肿瘤缓解率达56.5%,B组患者肿瘤缓解率达54.2%;A组和B组分别有67.5%和70.6%的患者获得主要病理学缓解(残留肿瘤细胞小于10%)。截至随访结束时,A组有82.3%的患者、B组有86.4%的患者,在接受后续手术治疗中实现肛门括约肌保留。
章真表示,新方案有望突破“错配修复完整或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困局,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提高疗效和器官保留提供潜在的治疗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