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2011年全市病理质量控制工作会议暨新一届上海市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我院举行。会上,新当选的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病理科主任杜祥教授及各位嘉宾做了重要讲话。来自上海多家综合性和专科医院的16位病理专家组成了第三届上海市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并由2位秘书负责日常事务。
来自上海市卫生局的副局长瞿介明在会上表示,以往病理科不受重视,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各家医院已经从一定的高度上认识到,病理科绝非可有可无的学科,甚至在一定意义上,病理科的建设是进一步提高临床质量的关键所在。他指出,在病理质控工作中要做好五个“结合”:与医改相结合,建立与医改相适应的病理制度。日常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使得日常工作的重点与重点督察工作的重点相区别。质量检查与整改督察相结合,不能只停留在检查层面上,还要加强后续的督察整改工作,联合医政处等部门,促进病理的发展和建设。立足上海市,并与长三角各地的质控中心相结合,建立一个覆盖各个优势亚专科的质控中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争取走向国际化,这是将来一个总体的发展方向,也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卫生部临床病理质量控制评价中心陈杰主任在会上强调,全国病理从业人员有很大缺口。病理诊断工作在近几年得到了重视,尤其是卫生部发专文(2009年31号文件《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保障和促进病理科的管理,这项工作不仅病理科要重视,更需要更多的医院以及医院管理部门的重视。
来自浙江省质量控制中心的倪型灏主任希望能够继续加强省市的交流和合作,建立区域性的质控共享平台,共同致力于病理学科的发展。
上海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的吕元主任表示,检验科和病理科在国外属于同一学科。在中国,病理科面临着人员紧缺、收费低等诸多问题,而检验科由于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发展较快,希望病理科重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逐步引入国际质量控制的标准,规范实施质量管理工作。
据统计,目前全市设置病理科的医院约有120余所,占上海市医院总数的1/4左右,其中包括各等级医院和独立实验室。“病理诊断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定。”杜祥主任说,“质控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负责制定全市病理专业的质量考核方案,并组织实施对各级医院病理科的质量考核和评估,严控全市病理诊断的质量。”通过十几年的质控工作,病理科的优秀率从1995年的20%提高到2009的81%。各单位对病理诊断的重要性,以及病理质控在病理诊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改善了病理科必要的仪器设备,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
会上,新一届的中心主任杜祥教授作了《2011病理质控中心工作计划》。他表示,今年的工作要开展全市摸底基本质量控制情况;对于常规质控,要以“查”促“建”,吸收部分病理科主任参与;继续贯彻落实《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卫医政发(2009),逐步建立质控网络,开展各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针对各家单位病理报告的较大差异,为了方便临床的应用和相互之间的交流,争取全市病理报告统一格式;根据上海市卫生局规财处2011年调整收费标准的要求,集思广益,梳理目前病理收费价格体系,努力做好病理项目收费调整工作,逐步改变目前病理专业收费过低,工作量与收入难以匹配的问题;根据目前病理专业的发展和要求,修订2005年版上海市病理质控手册,重点做好分子病理的发展和质控;搞好各级人员培训,包括医生和技术人员;在病理质控中心内部成立质控小组:分为常规病理、细胞、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等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区域联动:联合浙江省、江苏省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共同开展病理质量控制工作,保障病理诊断质量,促进病理学科建设。对于有条件的医院病理科尝试CNAS医学实验室认证工作。通过以上制度化、层次化的的质量督察,促进病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同时,杜祥教授指出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病理从业人员的梯队建设和人员不足的问题。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838名病理从业人员,承担每年约305万病理检测的工作量,其任务多,责任重,由于病理医生培养周期长,病理医师和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偏低,严重影响病理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应该引起医疗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此外,不同级别医院病理科发展差别大,不平衡,有些医院不重视病理科发展与建设,设备陈旧,工作环境较差,病理科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有医技不分等状况。
杜祥教授表示,病理诊断仍然是“金标准”。其诊断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病理质量检查应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