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问题是近期医务界、媒体乃至老百姓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术后肺栓塞死亡事件经各方炒作后沸沸扬扬、众说纷纭,社会影响巨大。而对于肿瘤专科医院,由于肿瘤疾病的特殊性,肿瘤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几率较普通患者更高,尤其是术后更为多见。为此,医务部日前已通过全院学术讲座以及住院医师Case presentation等形式进行了教育培训。为进一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2009年12月25日早晨7点医务部在小报告厅组织了一次专门针对肺栓塞防治的教学查房,由郭小毛副院长主持,全体住院医生、总住院医师以及各评委参加了这次教学查房。本次由监护室提供了一例术后突发肺栓塞抢救成功的病例,会上就肺栓塞病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深入的分析,并就其预防与治疗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对全体医护人员起到很好的教学警示作用。
首先由监护室住院医师林琼华汇报病史:病人因胃腺癌于6月30日在我院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第三天,患者起床小便,回床后忽然出现黑朦、四肢发冷、呼吸急促。血压70-80/40-50mmHg、胸片心影增大。D-二聚体:655ug/L。床旁多普勒超声:双下肢无明显血栓形成。依据病史及体检,考虑肺栓塞可能性大。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随访凝血功呢和D-二聚体。4天后复查,双下肢B超未见明显血栓。7月22日患者再次出现胸闷气急症状,考虑再次肺栓塞可能。再予低分子肝素,病情稳定后转中山医院。病史汇报结束后,傅凤鸣副主任医师就肺栓塞的特点、临床经过、病理生理机制、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生化指标的改变、治疗方案、禁忌症以及预防进行了全面的讲解。
接着郭副院长就我院近期发生的肺栓塞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成功和失败的病例。随后依次提问住院总和住院医师,重点强调把握患者肺栓塞的危险度评分标准、把握溶栓的时机、掌握肺栓塞影像学以及生化指标的改变。会上,医务部周正荣部长强调虽然肺动脉造影和CTA是肺栓塞的诊断金标准,但是必须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吴炅教授就我院配备可移动的彩色多普勒仪器的建议。妇科吴小华主任提出预防优于治疗的观点,建议临床常规使用弹力袜和抗栓棒,并鼓励患者尽早活动。这些建议得到了很多医护人员的支持。陈海泉主任参照在美国行医的经验,提出将患者早起床活动作为一项医嘱执行,以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并且提出制定适合我院的肺栓塞标准化治疗流程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建议得到了副郭院长及各位专家的一致支持。
最后郭副院长总结了这次教学查房活动,强调我院病人有两大特点一是肿瘤病人为主二是老年病人多。因此,在临床诊治中要有防治肺栓塞这个意识。减少肺栓塞的发生也是降低医疗安全风险的重要方面之一,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